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069480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案例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环境下家庭对婚姻观念、责任意识的转变,大学生群体中有着家庭变故经历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环境塑造人,生活在特殊家庭中的学生在性格、思想、心理和价值观上往往表现异常,导致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个人发展出现障碍和危机。现对我在工作中一例家庭突发变故学生转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科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一、案例事件与背景2012 年7 月,我开始担任2010级计算机专业免费师范生辅导员。学生赵xx,男,汉族,该生在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中不及格课程达到10学分,达到了退学警示的条件,按照学校的要求,学院在本学期(3月底)将警示的情况告知

2、了该同学本人,期间我找该生谈话3次,对其做思想工作并鼓励其继续努力学习,该生一直表现正常,并表示一定会努力学习。4月3日上午,该生到办公室签订留级试读申请书和本科生退学警示通知书(家长),我再次鼓励其继续努力,按照学校的要求,本科生退学警示通知书(家长)要寄送回家并告知家长,该生表示理解,谈话时各方面正常。当天下午14:30我上班时收到该同学从门缝塞进学工组的退学申请表,立即和该生联系,电话关机,人不在宿舍,并通过短信让其尽快回电话,第一时间联系了其父母,4月3日-4月6日清明节放假期间一直与其联系,电话关机。直到4月7日上午,电话才联系上得知其去了上海,准备在一家公司打工,经过在电话上的一翻

3、劝解,他同意坐当天晚上的火车回西安,并于4月8日上午10点回到了学校。归校的当天上午,经过和其更为深入的交谈,他将压在心底的情况说了出来:他家在农村,主要靠父亲种地和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2012年上半年,其父亲突发疾病卧床不起,需要家人照料,家庭经济状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13年春节前夕,其母亲无法忍受家庭的贫困也离家出走,在外面以收破烂为生,其姐姐也被迫辍学回家照顾父亲并就近打工,不到一年时间家庭的急剧变化对他的打击非常之大,性格内向的他也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平时他也做送水工、搬运工等挣钱,把免费师范生的补助也大部分寄回家用,上学期因为家里面的变故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4、一心只想挣钱贴补家用,还不想让家人知道,再加上学业警示制度,进而萌生了退学去打工想法。二、案例分析1、家庭背景分析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因素导致的。这个案例中,赵同学就是因为父亲生病,母亲离家出走,家庭经济条件出现问题,使他没有安全感,不容易相信人,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只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也影响他的生活。2、学生心理分析由于受到家庭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中遭到挫折,使赵同学产生了自卑、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问题。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

5、的消极心理倾向。自卑导致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人际交往和活动范围。人在生活中时刻都可能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在家庭中的地位,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等,都可能让人产生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的情绪。焦虑是一种心理表现情绪,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抑郁症轻者心情不佳、苦恼、忧伤,终日唉声叹气;重者情绪低沉、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对生活丧失兴趣等。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后,母亲的离家出走,让赵同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将自己封闭起来,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只想逃脱现实。不难发现,赵同学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很差,这正是他家庭教育劣根的秃现。三、在了解和分析基础上,我对该生的教育转化主要做了

6、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 通过深入谈话,使其诉说和释放内心压力。近三个月来,我与其进行过多次谈话,考虑到他的内心感受,大多数谈话都选在没有他人在场之处,在我的宿舍或办公室单独进行。面对只有两个人的场景,我以一个老师和大哥哥的的身份和语气试着打开他的心扉,终于,在引导下,他如释重负地诉说了自己的整个成长经历,开启了引导教育的第一步。而多次谈话发现,每次在谈到自己的家事时他都语气平静,目光中充满悲伤但却很少掉泪,可以看出和感受的到他与一般家庭变故学生相比更坚强、更独立,不像其他90 后的经济困难学生一样会主动找老师为自己争取各种奖、助学金;而且他并非没有对亲情的眷恋和感染,我就紧紧抓住这几点作为对其

7、开展教育转化的突破口。2、帮助其发现自身优点,激励引导他开拓自我。要使正处于成长、成熟中的大学生健全个性,完善人格,改变偏执和畸形的价值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和事后及时指导他去感触、反思和转变观念。而要帮助他摆脱自卑感和殊异感也必须融入到大学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在发现该生运动能力不错的情况下,经我多次鼓励,他参加了校运会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的比赛,并最终进入决赛,在赛场上的他和普通家庭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事后,我借机因势利导,一方面表扬他近期的表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另一方面帮助他分析活动中大家的表现和对他的反应

8、,指导他去感受人与集体配合的美好。这种及时点拨、激励和关切从根本上让他改变了自卑等消极的心态和观念。3、通过各种奖、助、补、勤等帮助其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虽然家庭条件极为困难和特殊,但比较要强的他从不主动申请各种资助,而是自家庭变故以来就在外做工赚取生活费。所以,我一方面鼓励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适当兼职以减轻父亲和姐姐的负担,并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根据他的特殊情况,特意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和我自己的给他的资助,让其感到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的自尊心,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和感恩心。4、指导其准确定位人生,制定适合自身境况的人生规划。针对其

9、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笔者指导他主动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师人生职业规划。他的迷茫,一方面是感到从小缺乏各种综合素质培育的自己缺乏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海阔天空了,但自己却要时刻背负家庭的负担,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轻松的生活,不能让自己的梦想毫无负担的自由驰骋,倍感命运的不公。针对此思想症结,一方面鼓励他就人生而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抛开家庭负担,在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帮助下安心刻苦学习,不要让负担阻碍了对人生梦想的追求,那样不仅无济于事,更可能会荒废大学的美好时光,让人生留下遗憾。同时,就现实而言,引导他理性、成熟地看待问题,明确主客观因素,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重视现实

10、,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最优法则实现最佳效果。具体到他个人,鼓励他练就扎实的教师基本技能,即使未来考虑家庭的因素不能继续追寻自己的理想留在大城市、重点中学,那么回自己的家乡,从事一份稳定的教师职业,照顾父亲,与姐姐相依相扶,也是很幸福和美满的未来。希望,也相信该生今后会有出色的表现,会顺利成功地度过他以后的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四、总结思考通过对本案例中该生的教育转化,对于今后做好家庭变故学生以及其他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工作,我总结了以下几点。1、用“心”教育要有“五心”:爱心这是教育的源泉;热心通过热心的教育换回青年学生的热情和朝气;细心明察秋毫其存在的问题,洞察其闪光点;耐心要甘于付出时间和精力

11、;小心考虑和顾及特殊学生的自尊心和隐痛点。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育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对待特殊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激励和关怀。2、找到教育转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做好特殊学生工作的关键是找到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症结,并以此进行因势利导的教育,这就是转化的突破口和途径。对于他们的症结要把握要害,但更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决不能伤及他们脆弱、敏感的自尊,比如师生间的谈话要选在无人的地方单独进行,切不可将他们的伤痛有意无意地暴露给公众,更不可表现出大惊小怪。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工作者除了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对自己的根本症结有足够的认识外,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多视角、全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

12、助其找到自我奋进的支撑点。整个教育过程要坚持批评与激励、解剖与引导、冷处理与热关怀、显性教育与隐性点拨、宽容与严肃相结合的辩证教育理念,既要特殊对待,又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以对待普通学生的平常心和目光对待他们。3、总结经验,提高学生工作者自身综合素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需要学生工作者具备更高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技巧。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及早发现,并能洞察其思想症结; 谈话要有的放矢、情理兼备; 要善于寻找教育点,对症转化,适时引导; 要长期关注以巩固教育成效,实现最终转化等。而这些都源于学生工作者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视角思维,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稳重的性格气质等等,这些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的能力,而且可以为开展特殊学生的后续教育转化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