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065656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 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蜀相项目内容课题蜀相 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重、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

2、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今天学习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鉴赏分三步进行。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读懂一首诗,应该先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先回答

3、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如春望,

4、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请同学们看注释,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公元760年。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一年前后杜甫的情况?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

5、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代诗文,尤其要重视诵读。下面我们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希望大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纠正字音。、集体再次齐读。、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同学们推荐一位。、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

6、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寻”字。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泪”字。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哪个同学谈谈对题目的理解?谈谈标题改为“诸葛祠”好不好?“蜀相”就是诸葛亮。公元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诸葛为“蜀相”。不好。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

7、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如果用诸葛祠就偏了。许多专家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老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地或物的名称作题而其意在人的诗篇也不是没有,杜甫咏叹诸葛亮的作品中,咏怀古迹(其五)和八阵图就是,这样命题好像也没有偏离诗歌的主旨。我认为,这样命题杜甫的切入点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杜甫当时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再说,“做贤相”是杜甫的志向,可惜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所以选此角度能抒发郁闷和隐痛。这个视角,诗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惜痛表现得极为切肤:圣主良相,如果千载难逢的一对绝配,仍然没有能够成就兴兴复汉室之大业,可知天

8、道弄人,后世怀才不遇者之伤痛,又深了一层。、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锦官城”是成才的别称。因织锦业发达,汉朝曾设有锦官来管理,所以后来又把成都

9、称为锦官城。)、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不能。“碧草春色”“黄鹂好音”不算荒凉之境,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也可以表达作者的心情。因为景虽好,但作者无心欣赏。用“尽”“皆”传达的是兴奋的高兴的心情。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在士大夫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所以,诗人才有“自”“空”

10、二字的深沉感慨。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历代文人有不少人赞美诸葛亮,比如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

11、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作者是为了表明他的确是个贤相。上联突出他身为人臣能“尽智”。下联突出他历刘备父子二朝忠心不二,彰显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对一代名相无以伦比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老师揣摩可能有以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杜甫有这样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

12、、民风淳朴的生活。可惜理想落空,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其二,当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能臣,缺乏尽忠,没有能臣,让杜甫担忧。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唐诗钞中就有这样的批注:“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杜甫

13、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实际上也唱出了普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比如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以至欷歔而下。几百年后,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宗泽,也曾深受感动。当时,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徽宗与钦宗父子二人双双被金人俘虏,宋高宗逃跑了,为了抵抗金兵的南侵,已经岁高龄的宗泽,亲自带兵镇守尚未沦陷的当时的过黄河,抗击金兵)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小结:杜甫的咏史诗是有其特点的,这就是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自身。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

14、葛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同时也要求自己,自己的朋友“早据要路思捐躯”,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还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能够信任像郭子仪等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四、参照所学,拓展延伸结合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探究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表现国家安危,关心民生疾苦的主题。“顿挫”指诗的结构与语言声律等表现形式。它是为表现“沉郁”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顿挫”即抑扬,这里不仅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有轻重、徐急之美,而且还能指感情表现的曲折跌宕,回肠

15、九转,含蓄深厚,反复低回,感情深沉阔大。五、倾听杜甫,总结全文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怀古、咏史类诗词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内容特点: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板书设计首联:丞相尊敬 柏森森追慕颔联:碧草春色自 隔叶黄鹂空颈联:三顾频烦才智 两朝开济事业 老臣心品格尾联:出师未捷 泪满襟感慨借古人抒己怀教学反思 本首古诗是杜甫在写诸葛亮,赞扬了蜀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和赫赫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