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061943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8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8 兰亭集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著有王右军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东晋时期,受政治和玄学的影响,士人们不关心现实,他们寄情山水,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是传统的“修禊日”(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溪水边洗濯,祓除不祥。后来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祓除不祥的意义反而退居其次)。王羲之和当时许多名士聚于兰亭,举行“

2、修禊”活动。这次兰亭聚会名流云集,规模宏大,与会者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他们沿溪流而坐,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当场写成了著名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分清通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

3、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 (3)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4)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七、积累名句 (1)(2015湖南卷)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兰亭集序)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资源助读,知识整合

4、,八、储备常识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写了兰亭修楔的盛事,叙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并由此生发出“俯

5、仰之间,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最后交代了编集的原因。作者阐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意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

6、,2.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参考答案: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 参考答案: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7、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 体会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

8、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 参考答案: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

9、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 提示:生命的价值,不取决于生命的长度,而取决于生命的质量,这是我们今人的观点;但在王羲之那个时代,批驳等生死、齐彭殇有其现实基础和时代意义。,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参考答案:,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

10、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一,二,一,二,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项,“由”,原因。 答案:D,一,二,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癸丑”,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之一,顺序为第50个。

11、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甲寅。 B.“暮春”,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阴历三月,也是古人所说的“孟春”“仲春”“季春”中的“季春”。 C.“修禊”,古代夏历三月下旬的巳日,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后泛指在水边宴集。 D.“彭殇”,“彭”即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解析:C项,“三月下旬”应为“三月上旬”。 答案:C,一,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

12、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王羲之赞同古人所说“死生亦大矣”的观点,并且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只感慨了人生的短暂,并没有由此得出“及时行乐”的说法。 答案:B,一,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1)“向”,过去,以前;“以”,因;“俯仰”,一俯一仰之

13、间,表示时间短暂。(2)“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 参考答案:(1)以前感到欣慰的事,顷刻之间变成了旧迹。(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一,二,二、语言运用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我们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南朝的楷书是很发达的, ,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 ,进入书艺的

14、最高境界。据说后来羲之又写过几次,都不可能再达到这种境界, 。,一,二,解析:这段文字谈的是兰亭序在行书书法艺术上的特点。第处要注意横线后“其”指代的是王羲之,还要与前面的内容构成转折关系;第处填写一个有顺承关系的有关书法境界的短句即可;第处要结合前文,进行总结。 参考答案:但从羲之的传本来看 走笔如行云流水 这就是艺术的奥妙,一,二,6.我国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请参照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另选两个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思考其代表性的习俗,仿写句子,保证前后语意连贯。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

15、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一,二,解析:要注意节日与习俗相对应,能写出江南江北“共同”“一起”“团圆”等意思即可。 答案示例:唯在端午,大江南北,同观千帆竞发;或在春节,将一只只饺子,包成绵亘千古的和和美美与快快乐乐。 唯在重阳,长城内外,共插一枝茱萸;或在除夕,将一串串鞭炮,爆出千年不变的美美满满与平平安安。 唯在除夕,天南地北,共鸣一串爆竹;或在端午,将一只只粽子,煮成千年不变的香香甜甜与平平安安。 唯在重阳,塞北江南,同寄一片秋思;或在清明,将一缕缕情思,洒作千里一地的缕缕幽幽与心心念念。,技法借鉴,主

16、题阅读,美文阅读,技法指导 如何用好夹叙夹议手法 夹叙夹议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写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兰亭集序属于这种手法,先记叙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环境与人物,然后再就生死观展开议论。这样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阅读,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