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 苏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054143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5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 苏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2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线,引导学

2、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开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画、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

3、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教学时我抓住文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例如:当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依然伫立江边,此时他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四、拓展资料,升华感情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

4、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李白举杯辞行时所说的一段话时,老师首先通过范读,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与难舍之情,为了使学生真切地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适时地拓展了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从而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意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