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019124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青岛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在拼、摆、摸、滚等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2. 在多种形式的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 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 1 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

2、进行拼搭的情境。借助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引领学生对实物按形状进行分类,引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并初步认识这几种图形。借助老师提出的问题“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引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直观地认识各种形体的特征,学会辨认这几种图形。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进行“摆积木”、“用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拼搭”、“装饰一些废旧物品”等游戏活动,在这些游戏中会接触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

3、感性的 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抽象,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 4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形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4种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1. 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信息窗的素材取自学生熟悉的拼搭游戏,拼搭所用的材料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易拉罐、药盒、磁带盒、积木

4、、地球仪、小皮球、乒乓球等,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事物的抽象化。2.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了很多,接触和体验,对各种物,体的形状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平时的游戏中也积累了一些拼搭、分类等活动经验。教材编写过程中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拼搭活动引导学生对这些熟悉的物体进行分类,在分类中认识这些物体,在观察、触摸、滚动等活动中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3. 强调动手操作。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认识几何形体的主要手段。

5、教材在编写时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一开始的利用各种形状的物体进行拼搭游戏需要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启动的问题“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也需要学生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完成。4. 注重直观感受。教材在编写时注重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学习数学知识,重视展现图形的抽象过程。红点部分是让学生在拼搭游戏中直观认识各种形状的物体 在分类中直观辨认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老师提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摸、滚、看等活动中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整个学习中都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初步表达即可,不要求学生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5. 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教材编排中红点问题的探索部分,先让学生将易拉罐

6、、药盒等各种常见的实物进行分类,然后抽象出各种物体的立体图形,练习的第4题专门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就是根据图形寻找生活中的实物。这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形成了“物形物”的思维过程,引领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二)单元学与教建议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各种形状的物体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对“方”和“圆”也有了初步的感知,有自己的理解。教学时,要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感性的理解,让学生搜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动手拼摆,自主进行分类,老师再提升认识,重点强化图形的认识。2. 通过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状,培养

7、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搭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3. 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再到寻找各种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经历“物形物”的思维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基本形体,充分展现从“物”到“形”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直

8、观认识。课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广泛地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使学生再经历从“形”到“物”的认知过程。4.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切勿随意提高教学要求。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5. 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地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

9、况。6.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三)信息窗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信息窗谁的手儿巧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进行拼搭活动的真实照片。在4个小朋友做拼搭游戏后,其中一个小朋友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由此引入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该图有两个重要意图:一是以照片的形式呈现 增强素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二是重视以操作活动的方式学习几何形体的有关知识。通过该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 种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辩认和区分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落实好课堂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先在课前

10、多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或模型。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学生活动,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在拼搭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和创造,拼搭活动结束后教师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再引出问题“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从而启发学生对这些物体按形状进行分类,由此引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你说我讲”中有 1 个红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引出对所用物体进行分类的必要。教材以一个小朋友摆的“小火车”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形状对物体进行分类,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

11、圆柱和球,渗透了分类比较的数学思想。之后,教材出示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进行摸一摸、滚一滚、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一是充分动手,大胆创造。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带来的物体进行拼搭,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拼搭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小组带来的物品是不是各种形状齐全。完成后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二是提出问题,尝试分类。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然后根据形状进行分类,并先在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分类情况,并

12、给予适当的指导。三是组织交流,抽象名称。交流时,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很到位,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已的想法,以便交流和引导。先交流分成了两类或三类的情况,教师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出示分为四类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展示4种几何形体的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的形状画下来或者打印下来,并分别说明这些图形的名称。由笼统到细致,步步细化,学生在分类中初步感知这4种形体的直观特点。四是手脑并用,充分感知。抽象出图形的名称之后,教师启动问题“摸一摸,滚一滚,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想一想等活动,初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交流时,教师可以逐个图形进行汇报。总结时可以

13、适当地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比较。交流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各种图形的样子,形成表象。“自主练习”第 1 题是连线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说说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茶壶的形状是球 7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进行辨析。第2题是摸物游戏。旨在通过游戏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习时,教师要先做好游戏准备,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先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示范,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每组学生可以多玩几次,加深对形体特征的认识。第 3题将图形的认识与方程、认数等知识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查漏补缺。第4题是“

14、找一找”,提供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或图片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教材中提供的表格仅是一种呈现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者重新设计表格 或者画图,还可以直接准备实物。在全班交流分享时,先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与新知探索部分形成了“物形物”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5题是“比一比”,通过对同一类图形高矮、粗细的比较,不同类图形的大小比较,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练习中除了用眼睛观察,还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充分建立图形的表象。第6题是一道动手操

15、作的题目。练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的纸,先让学生尝试围一围,指导学生把纸的一边向另一边围过去,再粘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同时对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建立初步的基础。题目中还有一个问题“你还能围成什么图形”,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把纸对折,展开后再分别把两边向中心对折,最后围起来形成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如图:第 7题是“摆一摆,数一数”,通过摆方块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练习时,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所要摆的图形的样子,估一估所需方块的块数,再动手去摆。交流时可以把学生摆好的作品直接呈现。在摆大正方体的时候可能有的学生摆成,这时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体会正方体与长方体形状的不同。数方块的时候注意不要漏掉压在下面看不见的那些方块。最后得出结论:要摆出一个长方体最少用2块,摆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用 8块。“我学会了吗”栏目内容是通过学生独立的分类数出各种形体,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评价提供依据。教学时,要强调认真、独立完成,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