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7018957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期中语文复习资料(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语文期中复习资料1 古诗词三首一、默写。(答案见课本)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_ _ _ _ _二、填空。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自 唐 朝诗人 李白 的 独坐敬亭山 。“闲”的意思是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_“厌”的意思是 满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_天上的许多鸟都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天空中仅有的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走了。_这首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寂寞心情的诗句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诗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3、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围绕“独坐”来写的,朗读时语调要 轻缓 (轻缓 高昂),节奏要 缓慢 (缓慢 急

2、促)。4、望洞庭的作者 刘禹锡 是 唐 代的诗人。从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洞庭山水的秀美。我最喜欢诗中的“ 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一句,因为它把湖面比作未打磨过的“ 镜子 ”,实在是太形象了。5、忆江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风景旧曾谙”中“谙”的意思是 熟悉 。这首诗写景的两句诗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因为它仿佛使我们看到了明媚秀丽的江南风光。三、读诗句,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_天上的许多鸟都高飞远去,无影无;天空中仅有的一片白云也慢慢地飘走了。_2、遥望洞

3、庭山水翠,白云盘里一青螺。 翠:青翠。远远地眺望洞庭湖,湖中的那座小山和湖水都是那么青翠,仿佛是白色盘子里放着一个青螺。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超过。_太阳升起,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绿得像蓝这种植物。四、按要求写句子。1、独坐敬亭山中运用了拟人手法两句诗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中运用了比喻手法的两句诗是 潭面无风镜未磨 、 白银盘里一青螺 。3、忆江南中运用了反问句式的一句是 能不忆江南? 2 桂林山水阅读桂林山水,按要求完成题目人们都说:“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我看见过 的大海,玩赏过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

4、样的水。漓江的水真 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 啊,清得 ;漓江的水真 啊,绿得 。船桨激起的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 。 我攀登过 的泰山,游览过 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 啊,一座座 , ,像 ,像 ,像 , , ;桂林的山真 啊,像 ,像 , , ;桂林的山真 啊, , ,好像 。 这样的山_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_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 ,真是“ ”。1.按课文内容填空。【参照课文】2.作者写桂林山水是按照总分总_的顺序来写的。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别写_桂林山和水_的特点,最后写游览桂林山水总的印象和感受。3.这篇课文

5、以引用诗句开头,又以引用诗句作为结尾_,这样写的目的,是说明不管古人今人,都一致认为桂林山水天下第一_。4.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 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的意思。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的句子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 (秀 ) 、(险)的桂林山 ,围绕着(静 ) 、(清 )、(绿) 的漓江水,( 静 )、(清 )、(绿)的漓江水倒映着(奇)、 (秀 ) 、(险)的桂林山,让人感觉桂林山水如诗如画。5.作者把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进行对比,表现出漓江的水 静 、 清 、 绿 的特点。我发现了: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漓江

6、水的特点,这种修辞手法叫 排比。6.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进行对比,表现出桂林的山奇、 秀 、 险 的特点。请你在第二自然段中用“”画出一个比喻句,并说说把 比作 。7.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开头一句都用了“却”这个词,目的是通过_转折_,来强调桂林山水的美有着独特之处。8.第3自然段中有“像”和“好像”,用到这些词语的都是比喻句,这种说法对吗?你能从文中找出实例来证明你的看法吗?不对。“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不是比喻句,是作者的感受。这个句子中没有本体和喻体,因而不是比喻句。9.课文的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都用了排比的手法,赞颂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请你也运

7、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一处景物。这里的花真多啊,多得一眼望不到边;这里的花真香啊,香得在十里之外都能闻到;这里的花真红啊,红得像火一样。10.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指奇、秀险的桂林山。“这样的水”是指静 、清 、绿的漓江水。这样的山水结合在一起又是怎样的景象?奇、 秀 、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 、清 、绿的漓江水,静 、清 、绿的漓江水倒映着奇、 秀 、险的桂林山,让人感觉桂林山水如诗如画。其中,围绕、_倒映_两个词语把山和水联系起来了。这是“画卷”的主体。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_、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的点缀,使人感觉像是走进了_连绵不断_的画卷。 11. “舟行碧波

8、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是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这个句子用了比喻,作者把人坐在小舟上游览,比作人在画中游。 3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1、文章中的哪句话让我有“挤压”的感觉?你怎样理解?“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2、你知道为什么叫双龙洞?“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

9、龙。”点明双龙洞名称的来历。3、作者的游览过程:沿途风光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4、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内洞一片昏暗,十分宽广,比外洞大得多,还有些奇特的石钟乳、石笋。二、体会句子。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随着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时时”让我们体会到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声音也不时变换,如音乐般美妙。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

10、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作强调,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些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很美,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三、阅读并回答问题: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有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11、,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再查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4、用“_”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5、用“ ”画出写内洞很大的句子。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什么吗? 第一种: 第二种: 8、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_

12、、_、_三个方面,其中着力描写了内洞景物的“_”,一是“形奇”,表现为_;二是“色奇”,表现为_,三是_。 9、从画线的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_答案: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 (S);用部首查字法应查(竹字头),再查(4)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 ,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 动物以有宫室 、器用 ,名目有四十多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观赏) 黑暗(漆黑 ) 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5、用“ ”画出写内洞很大的句子。“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因其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而得名。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