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014100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案(含解析)湘教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T68,2018全国卷T68,2016全国卷T79,2015全国卷T1011。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范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

2、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

3、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

4、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1A2.C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

5、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考法2利用过程演变图考查内力作用形式及其影响(2016北京高考)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3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阶段,海山是由岩浆喷发冷却凝结形成,因此该山是由岩浆岩构成的火山,A、B项错误;阶段至阶段火山顶部露出海面部分经外力侵蚀而消失,C项错误;图中显示岩石圈移动过程中该山不断下沉,最后被海洋淹没,形成平顶海山,D项正确。考法3结合示意图,考查板块运动及其影响(2019河北衡水中学调研)下图为世界某大板

6、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读图,完成45题。4甲处的板块运动方向是()A向西南移动B向东北移动C垂直隆升 D垂直下降5该板块边界()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4B5.C第4题,由该板块的形状与位置可知,该板块为印度洋板块。该板块的西南部为生长边界,板块北部和东部为消亡边界,由此推断,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由西南向东北。第5题,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C正确;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

7、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考法4利用景观图,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桌状山是顶平似桌面、四周被陡崖围限的方形山体。大瓦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地处横断山东侧,海拔3 222 m,为世界第二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形成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读图,完成67题。6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B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C地壳抬升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D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沉积作

8、用(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形成桌状地貌)7大瓦山形成过程中,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则地表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A平顶的桌状山 B起伏和缓的丘陵C沉积层深厚的盆地 D林立的峰林、峰丛6A7.D第6题,石灰岩位于下部,玄武岩位于上部,说明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的过程,后有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的过程,据此可判断A正确。第7题,若位置颠倒,则上部为石灰岩层。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东侧,地势较高的石灰岩层在流水溶蚀、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知识点二|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构造读褶皱示意图,回答问题。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

9、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基本单位:褶曲。两种基本形态甲背斜乙向斜岩层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背斜顶部岩层已被侵蚀掉)影响:世界上的许多高大山脉,属于褶皱山脉。(2)断层构造读断层示意图,回答问题。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两种形态:图中甲为地垒,乙为地堑。对地貌的影响位移类型表现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

10、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相对上升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2.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1把握地质构造特点、准确判断构造类型(1)依据形态判断背斜与向斜: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利用此方法判断时,要把缺失岩层补画完整(如下图中乙处)。(2)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与向斜。在岩层弯曲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如下图中A所示为背斜,B所示为向斜)。(3)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11、一是看岩体是否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地质学上将这类断裂称为节理)。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

12、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如水库大坝应避开断层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考法1依据地质剖面图分析,考查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 B冷

13、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1D2.C第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地壳运动应相似或相同。再练一题(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

14、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 C3D4(1)B(2)B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先经过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后来发生断裂移动,形成断层乙;接着经过一段时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最终经过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岩层甲。第(2)题,由乙处的断层可判断形成了一次褶皱;甲层的上覆岩层分布与下侧岩层分布顺序一致,说明又形成了一次褶皱,故共形成了2次褶皱。(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