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012497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7.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地构造学基础简介2011(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地构造学基础 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颤动的大地,全球火山分布,岩石圈(构造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软流圈 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中间圈 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 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 中国: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 ;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 ;地洼说(陈国达1960);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张伯声1970),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 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

2、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1873)。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地槽的基本特征 形态:狭长带状 地貌:宏伟的长条形山脉 地质: 地层 带状分布,岩性复杂 构造 褶皱断层复杂 岩浆活动 强烈 变质 常有区域变质作用 矿产 丰富,以内生矿产为主 地球物理 地震带、重力异常、磁异常、高热流值,构造旋回及其划分 地槽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形成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大地构造旋回:地壳构造发展有规律出现的周期性构造活动过程。

3、 构造层:地壳在一个构造旋回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体、变质岩体、成矿作用。,中国构造旋回划分,地台概念 俄卡尔宾斯基(1883)研究俄罗斯平原时提出。 概念: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下构造层由巨厚的、强烈褶皱的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复杂岩系,统常称为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一般通称为沉积盖层。 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标志着地台的基底和盖层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史,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地台的基本特征,大陆漂移说 概念(德国魏格纳1

4、912):大陆是由较轻的刚性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在C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块(泛大陆)和一个大洋(泛大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作用下,自中生代以来,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产生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是漂移中形成 的,太平洋是泛大洋残余。大陆在漂移中,前缘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脱落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证据 大陆拼合:几何拼合和地质拼合 古生物和古气候: 平移断层: 古地磁:,地幔对流说(霍姆斯1928) 地幔软流圈物质在缓慢对流中。对流物质在分离边界处上升冷却,在挤压边界处下降。 海底扩张说(赫斯1960、迪茨1961) 概念:海底的主要构造

5、是地球内部对流作用的直接表现。洋脊是对流上升和新洋壳不断产生的地带,后形成的洋壳将先形成的洋壳从洋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至海沟处洋壳对流下沉而沉没消失与地幔中。 证据:海底地形;海底沉积物的侧向变化和海底年龄;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太平洋北部海底年龄图,板块构造说,新全球构造理论 新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法:勒皮雄1968) 概念:岩石圈板块由于对流的带动,每个板块都在不停地运动着,边生长、边移动、边消亡。板块与板块之间,彼此分离、相对滑动或俯冲碰撞。 板块边界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带,大多数地震、火山都分布在这里。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即板块运动是形成地表各种构造活动和变形的根本原因。,板块边

6、界 1、拉张型板块边界 裂谷、洋脊和洋隆。 2、挤压型板块边界 岛弧-海沟系:如西太平洋; 山弧-海沟系:如安第斯山山弧-海沟系; 陆间海:如地中海; 地缝合线:如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 3、剪切型板块边界 转换断层,板块划分:六大板块(Le Pichon):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印度洋(大洋洲)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全球板块划分示意图,全球板块边界及板块划分略图,CCSD与其它ICDP项目相对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CCSD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ICD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主动与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俯冲与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古特提斯洋两侧大地构造演化,全球火山分布,转换断层边界

7、,岩石圈板块生长-消亡示意图,洋壳向陆壳转化 地壳演化:地壳早期全洋壳,洋壳通过岩浆活动转化为陆壳;总趋势是:洋壳不断减小,陆壳不断增大,加厚。 在洋壳向陆壳转化中,板块俯冲作用起着桥梁作用,并且主要是通过岩浆活动实现。 俯冲带迁移: 前进 向陆迁移,陆地减小,造洋运动。 后退 向洋迁移,陆地增大,造陆运动。,洋底火山,陆壳向洋壳转化和大陆边缘地槽的形成,洋壳向陆壳转化,全球洋底地貌,安第斯式,岛弧式,喜山式,新几内亚式,造山带形式,陆壳向洋壳的转化造山带形式,板块运动方向及速度,全球构造格局,全球断裂图,中国区域构造概要,中国地势特征 一、三级地势 1、青藏高原4500m; 2、昆仑山北侧,

8、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坡,1000-2000高原盆地; 3、500m丘陵和平原,二、自然地理分界线 1、天山-阴山 2、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3、南岭 三、山脉东西分界 以横断山脉-龙门山-六盘山-贺兰山为界,两侧地势和山脉特征迥然不同。 四、中国各区山脉方向 多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全国地势分区,腾冲火山,中国大地构造位置 1、中国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之间; 2、特提斯-喜马拉雅地槽活动带具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地带; 3、中国东临西太平洋中、新生代地槽活动带(海沟-岛弧-弧后盆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

9、概况,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布略图,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地台: 23、华北地台;24、扬子地台;8、塔里木地台;4、南海地台;18、喜玛拉雅辗转构造带; 中间地块: 10、柴达木地块;6、准葛尔地块;22、松辽地块,加里东褶皱系: 19、额尔古纳褶皱系;11、祁连褶皱系;25、华南褶皱系; 华力西褶皱系: 1、阿尔泰褶皱系;5、准葛尔褶皱系;7、天山褶皱系;20、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21、吉黑褶皱系;9、昆仑褶皱系;3、延边褶皱系;4、东南沿海褶皱系,印支褶皱系: 12、秦岭褶皱系;13、巴颜咯拉-甘孜褶皱系;14、三江褶皱系 燕山褶皱系: 15、喀喇昆仑-唐古拉褶皱系;16、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2、那丹哈达褶皱系 喜马拉雅褶皱系: 17、雅鲁藏布褶皱系;26、台湾褶皱系。,重力异常变化的趋势背景,中国十个地震带,中国地台,华北地台(中朝地台): 基底:早元古代末以前的地层 盖层:中元古代以后的沉积 中元古-03为海相地层,C1、P陆相为主夹海相, 中新生界为陆相,扬子地台: 基底:晚元古代早期以前的地层 盖层:Z-T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 塔里木地台:同扬子地台。,中国地槽区 北部地槽褶皱区 西南地槽褶皱区 滨(环)太平洋地槽褶皱区,中国及邻近地区构造迁移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