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7012320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课内重点看不带*的课文(参考书的写作特色,语句分析),背熟重要分析。;课外要求:一类一类的讲,形成系统的记忆。具体操作:第一步:基本概念-如何识别,第二步:一般情况-如何作答,第三步:例题示范背熟例题,第四步:专项练习-选背精华。(一)记叙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从修辞角度做赏析)答:运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多、细、密、斜、的特点。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花朵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

2、不热闹!”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从修辞角度做赏析)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排比加强表达效果,强调/突出了+对象+特征。“红的像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从修辞角度做赏析)答:运用排比,加强表达效果,突出了春花的色彩艳丽。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反复“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和拟人手法,突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和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概括的思想感情。山象征困难挫折,海象征理想信念,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者。借物

3、抒情(意象作者借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北方春天是“一点一点地化开的”?答:霜花、春草、雪、春水。换个问法就是: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简单说借用哪些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意象:意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象物象,具体的事物。)、借景抒情“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用景物描写的衬托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心理。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借物喻人欲扬先抑文章开始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之情,这是“抑”的写法,后来赞扬蝉生命的伟大。欲扬先抑的表达手法,体现了作者对禅的感情。、欲抑先扬对比特征:同时讲到两种事物。问题格式:写某样事物有什么作用(用意)?答题格式:A与B

4、做对比,突出A的某样特征(特点)。“耐克年销售额高达30亿美元,把老对手阿迪达斯远远抛在后面,创造了奇迹。”问:提到阿迪达斯公司有什么作用?答:与耐克公司做对比,突出耐克公司发展的迅速和具有超强的经济实力。衬托 伏笔铺垫 照应 直接(间接)描写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1、烘托人物心情“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用景物描写衬托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心理。、表现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我”当时的恐惧心理。、动作描写、2、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心理描写、外貌描写、3、推动情

5、节发展; 细节描写、神态描写4、渲染气氛;5、突出、深化主题。 作用:表现人物心情,性格,反映作品主题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顺序类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写济南雪景。表现顺序的词语:山尖、山坡、山腰(补充具体:从上到下,从近到远)、逻辑顺序。线索类:文章以 为线索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某句话中某个字/词,换成另一个行吗/可以去掉?为什么?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钻”换成“长”行

6、吗?不行。“钻”字用得好,表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换成“长”就平淡了,既表现不出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不行。因为划线词语起限制作用,说明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行。原词的好处+换词后的坏处。因为该词生动地写出了/形象地描写了/准确地说明了+特定效果;换词后就没有/表现不出+特定效果。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评价、赏析一句话:(1)先

7、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记叙文,紧扣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说明文,紧扣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总领下文;开篇点题;渲染气氛,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某个段落在全文的作用:首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

8、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句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引号的作用:、表引用;、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省略号的作用:表内容省略 表语言断续 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表心情矛盾 表思维跳跃 表思索正在进行 (二)说明文说明文的类型:(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说明对象:文章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名词或名词短语,从两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说明文的语言:1,平实;2,生动说明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

9、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

10、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说明顺序: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程序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

11、所以”“首先、其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填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若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说明文的结构常见形式:“总分”式(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概括文段的中心句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

12、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

13、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一部分。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三)议论文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

14、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 把握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B 如何找出 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论点 C 怎样提出论点: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 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论证(怎样证明)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