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6999739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高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高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高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高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高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高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高考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选读模拟题2八、周而不比(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1分)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快乐地生活。(2)阅读下面的文

2、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十一、诲人不倦(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3、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4、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文段,请你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答: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参考答案:“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5、。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

6、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参考答案: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的。孔子之所以能做

7、到因材施教,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4)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主张的?参考答案:(1)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恢复周礼的需要。(2)如何评价?A在述和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准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

8、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B述是作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C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需要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但对资料的选择和整理中要渗透整理者的观点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述也是一种作。(5)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1、上述文字

9、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3分)参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想和相应的。(第24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和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6)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10、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成语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

11、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1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1分)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

12、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3分)十二、高山仰止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1、请解释文中三个“如”字的含义。(1分)2、说说“子乐”的原因。(1分)3、“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中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2分)参考答案:如:形容词词尾,释为:的样子。高徒济济一堂,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

13、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自然内心充满喜悦。可能是老师高兴时的一句玩笑话。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弟子的深深的忧虑与牵挂。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答出三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一点不给分)(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19.2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 夫子B: 2、 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 1孔子 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