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983055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_4(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教者:王迪 第 五 章 课时: 课题:人际知觉理论与管理 授课时间: 第11-12 周,目的要求,了解人际知觉的概念 了解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 了解人际知觉理论 了解人际知觉偏差 了解人际知觉的归因理论,重点与难点,掌握人际知觉理论 掌握人际知觉偏差 掌握人际知觉的归因理论 掌握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教学过程:,所谓人际知觉,就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请问:领导者、管理者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第一节 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一、知觉的主体方面 在知觉的主体方面,影响个体对别人认知的主要因素是其动机、经验和情感。一个人是否具有同别人交往、认识别人的动机,

2、以及这种动机的强弱,对于他认识别人具有重要影响。,二、知觉的客体方面 在知觉的客体方面,影响人际知觉的主要因素是作为知觉对象的人是否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他的“自我暴露”的程度如何。 一个人对于自己思想、感情的表现,除去实际行动之外,只有言语和表情。 最后还应指出,有时不是有意掩饰、也不缺乏表达手段,只是作为被知觉的人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思想感情。,三、知觉的情境方面 在人际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同什么人为伍,是同王公贵族、百万富翁还是同平民百姓、流浪汉在一起,深刻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制约人际知觉的因素和条件除去主体、客体以及情

3、境方面之外,交往时间的长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节 人际知觉理论,一、认同和情感移入理论 认同是指把自己看作别人,把自己的个性看成同另一个体的个性一样。把自己看成别人是了解别人、认识别人的最简单的方法。,情感移入又称移情,是人们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认识别人的一种特殊方法。其特殊之处就在于这种方法不是从理性上,而是从感情上对别人的“了解”。也可以说,情感移入就是情绪上的认同,是形成与别人共同体验的能力。,二、反省理论 反省是指主体对自己、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的认识。在社会心理学中,反省作为社会知觉的机制,是指个人对他的知觉对象对自己的认识。反省所涉及的是

4、他人是怎样认知自己的,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三、累加、平均和加权平均理论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他逐渐获得的对另一个人的信息资料是怎样整理加工的?现在已有3种不同的解释: 累加(additive model) 平均(averaging model) 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 model),累加:在同一性质范围内,两种或多种信息资料相加总会得出比任何单一信息更高的估价。也就是说,先知道一个重要优点,随后再知道一个优点,虽然不是很重要的,也会增加他讨人喜欢的程度。 如某甲接触某乙,先是了解到乙诚实,后来又知道乙谨慎。我们假设诚实与谨慎的

5、值分别为5和1,那么,按照累加模式,5+1=6,平均模式:(5+1) 2 = 3。 加权平均模式主张,印象的形成以各种品质的平均值为根据,但对其中极端的、重要的品质(包括极好的和极坏的)应予加权。 极端的品质,特别是消极的极端品质更能左右人们对他的评价。不管一个人具有多少良好的品质,比如和蔼、温顺、开朗等等。只要他还有一种极端的消极品质比如虚伪,就会使人对他产生一种极端消极的、否定的印象,四、概念化理论,所谓概念化就是把不同的剌激因素加以联合、概括,并使之同一的过程。概念化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别人的认知,是通过收集别人发出的刺激、信息,并把这些剌激、信息使用语言加以概括而成的。 在社会知觉过程和

6、对人的认知过程中,概念的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概括着我们所收集的感性材料,而且它还指导着我们感知的方向。 概念化的实现是以语言、词的掌握,以经验的充分具备为前提的。,第三节 人际知觉的偏见和归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尤其是在看待别人时,往往受各种偏见的影响而造成社会知觉的歪曲,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归因判断,并由此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一、人际知觉中的各种偏见,(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或初次印象。第一印象获得的主要是对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成为

7、人们认识的起点,在人际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第一印象是构成人们知觉偏见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到人们以后对他一系列行为的解释;相反,如果初次见面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要改变这种知觉就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二)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之为以点概面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的时候,由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比较突出,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品质和特征,于是就从这一点出发,做出对他整个心理面貌的判断,这一突出的品质或特征掩盖了对其他品质和特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其他的品质。,三)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就是指最

8、先给人的刺激具有强烈的印象,实质上它与上述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对人具有强烈的影响。 近因效应与优先效应一样,都在人的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在感知陌生人的时候,优先效应往往起到更大的作用,而感知所熟悉的人的时候,近因效应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四)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又称为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五)推理的定势作用 定势也叫意向,是指对知觉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个体的需要,一个是相应的客观情境。它的形成既可以是在刚刚发生过的知觉过程之后,也可以是在较长的时间

9、内由于某种剌激物的作用而引起。一般地说,这种准备状态,往往能够对人的知觉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使知觉发生扭曲,从而固执着某种偏见。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人们知觉某一社会剌激物的时候,总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加以推测,认为具有A种特点的人,也必定具有B种特点。,二、人际知觉的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通过分析和推理,确认其性质、意图和内在动机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所作的推断和自我解释。,(一)归因理论的形成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 海德通过他的社会知觉实验研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必定有其一定的原因,要么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力量,要么是取决于主观条件。如果推断个体

10、的行为原因来自于外力,则称为情境性归因;如果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则称为倾向性归因。,(二)归因中的拟人化和宿命论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然现象,这些现象本来不具有社会意义,但是人们往往会对它们做出拟人化的归因。 有时,人们还会对自己的“梦觉“做出宿命论的归因。,(三)归因理论 1海德的共变原则 海德认为一个人选择这样那样的活动,产生这样那样的行为必有原因,而这些行为和活动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凡属风霜雨雪等自然环境或他人强力的影响等等都叫情境归因或外归因;凡属个人的人格特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等都叫个人归因或内归因。例如,某人短跑第一,倘若认为这是他个人运动能力

11、水平高或积极努力的结果,这是内归因;如果认为这是天气、场地、以及竞争对手犯规等偶然因素所致,这是外归因。,事实上,人们的行为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即构成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勤勉用功的学生,身着漂亮的衣服,进入宽敞的考场,取得了100分。 如何确定现象的因果关系呢?海德提出了共变原则。共变原则要求寻找同特殊结果有恒定联系的原因。假如用功的学生不穿漂亮衣服,不在宽敞考场,同样可以取得100分,而不勤勉用功即使衣服再漂亮,考场再宽敞也得不到100分,那么,我们就应该把100分这一结果归于勤勉用功这一原因。,2琼斯的对应推论 对应推论是琼斯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通常人们在判断一个人的言论、行

12、动的原因时,首先考虑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处在高压之下的人,其言行是很难作个人归因的。只有不存在外界压力或压力很小的情况下,个人的言行才被视为他的内部品质、动机、性格的外部表现,才可以做内部归因。琼斯主张个人的每一人格特质、动机都同一定的外部行为相联系。一定的外部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人格特质所引起的。外部行为同人格特质两者是相互对应的。因此,从一个人的外部行为(比如常同别人打架)就可以推断他的动机、人格品质(比如攻击性强)。一定的动机、人格特质就是一定的行为的原因。,琼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影响对应推论正确性的主要条件是: (1)行为结果的多少。某一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越多,原因的推断就越困难; (2)

13、行为的社会赞许性的高低。见面握手、微笑是社会所要求和赞许的,因而是多数人所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很难作为个人特质的表现形式的。倘若一个人蛮横无理,这种不为社会赞许的行为,其原因则被归属于个人; (3)行为的自由选择。凡属经自由选择而实现的行为,通过对选择与放弃的两种行为异同的比较,可以推断行为的原因。选择与放弃的两种行为的共同方面,不可能成为选择的原因。只有二者的不同之处才是行为的原因。因此,不同之处越多,越容易推断原因。,三、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知觉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际交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并尽量少受其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

14、,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因素有助于增进人际吸引:,(一)接近性 (二)相似性 (三)互补性 (四)能力与特长 (五)仪表,人际关系测评,你的人际关系如何?请你用“”与“”来回答。 1你平时是否关心自己的人缘? ( ) 2在食堂里,你一般都是独自吃饭吗? ( ) 3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时是否会产生孤独感或失落感? ( ) 4是否时常不经同意就使用他人的东西? ( ) 5当一件事没做好时,你是否会埋怨合作者? ( ),6你的朋友有困难时,你是否时常发现他们不打算求助你? ( ) 7假如朋友们跟你开玩笑过头时会不会板起面孔,甚至反目? ( ) 8在公共场合,你有把鞋子脱掉的习

15、惯吗? ( ) 9你认为在任何场合下都应该隐瞒自己的观点吗? ( ) 10当你的同事、同学或朋友取得进步或成功时,你是否真的为他们高兴?,11你喜欢拿别人开玩笑吗? ( ) 12和自己兴趣爱好不相同的人相处在一起时,你也不会感到兴味索然、无话可谈吗? ( ) 13当你住在楼上时,你会随手往楼下倒水或丢纸屑吗? ( ) 14你经常指出别人的不足,要求他们去改进吗? ( ) 15当别人在融洽地交谈时,你会贸然地打断他们吗? ( ),16你是否关心和经常谈论别人的私事? ( ) 17你善于和老年人谈他们关心的问题吗? ( ) 18你讲话时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口头语吗? ( ) 19你是否时而会做出一些

16、言而无信的事? ( ) 20当有人与你交谈或对你讲解一些事情时,你是否时常觉得很难聚精会神地听下去( ),21当你处于个新的集体中时,你会觉得交新朋友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 ) 22你是一个愿意慷慨地招待同伴的人吗? ( ) 23你向别人吐露自己的抱负、挫折以及个人的种种事情吗? ( ) 24告诉别人件事情时,你是否试图把事情的细节都交代得很清楚? ( ) 25遇到不顺心的事,你会精神沮丧、意志消沉,或把气出在家人、朋友身上吗?(),26你是否经常不经思索就随便发表意见?( ) 27你是否注意到赴约前不吃大葱、大蒜,以及防止身带酒气吗? ( ) 28你是否经常发牢骚? ( ) 29在公共场合,你会很随便地喊别人的绰号吗? ( ) 30你关心报纸、电视等信息渠道中的社会新闻吗? ( ),31当你发觉自己无意中做错了事或损害了别人时,你是否会很快地承认错误或作出道歉? ( ) 32有闲暇时,你是否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