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6972561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新课程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整理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先代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

2、系分配政治权力 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燕、楚、齐等国,于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国的扩展: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阴山等地。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 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西南:在“西南夷”开辟“

3、五尺道”,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秦朝版图的拓展带来的影响: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郡县制的建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道”。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命,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皇帝制的确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

4、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4、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大权最后集中在皇帝手中。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君权与相权秦:三公九卿制,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汉武帝:设“内朝”与“外朝”;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宋: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宰相权力。明:明太祖朱元璋罢丞相,权分六

5、部,明永乐帝设立内阁制;清:雍正帝设军机处。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2、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 汉武帝:设刺史(职责: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3、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表现:A、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任何制约影响:君主的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的个人意志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

6、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容易提高国家决策的失误率。4、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举例说明秦、汉、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答: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执政的过程中,因为决策和行政的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难免发生矛盾。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C、汉武帝年幼时,丞相把握行政大权。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任免宰相,还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员参议要政,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分割了丞相的权力。东汉出现了尚书台。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

7、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F、明朝,明太祖废宰相,明永乐帝时,设立内阁,皇权加强。G、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5、元朝设立行省制 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

8、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设立: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明永乐帝为解决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丛杂政务缠身的弊端而设立内阁制。职权: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

9、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2、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措施:A、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管理。B、机构:清朝设中央机构理藩院专门主管边疆事务。;C、对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中央政府也给予了特殊的重视,并且效果明显。D、在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影响: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B、也巩固了统一的的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的

10、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和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4、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人民处境的恶化等方面起着消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

11、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 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的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2、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见教材24页)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见教材24、25页)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掠夺中国人

12、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侵略战争还使中国人民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经济上: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B、客观上为中国向现代文明国家发展提供了机遇;政治上: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先进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始进行一些现代政治制度的改良尝试。经济上: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引进西方现代技术与设备,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思想文化上:促使国人的觉醒,激发爱国热情,并开始向西方学习

13、.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击英国侵略者。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2、黄海海战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海战经过:了解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结果: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后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

14、本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以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结果: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加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全部沦陷。意义:坚持斗争了五个月,歼灭了三万多名日军,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伟大的抗日战争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日军失踪,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很快,平津沦陷。日军向华东和华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在3个月内。2、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见教材34页)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建立的过程:九一八事变

15、和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从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1937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国共两党加快合作步伐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改变态度,表示要自卫抗战;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接受改编,国共两党首先实现军事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正面战场: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的计划;太原会战,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参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