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730635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正定县七中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A.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C.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2.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2、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自己身后国家政治制度提前作出安排“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这一安排( )A. 形成了君主与大臣相互制约的局面 B. 奠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C. 顺应了民主取代专制的历史趋势 D. 遵从了“禅让制”的古代传统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

3、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这一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5.据明神宗实录载,“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注:即六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面有关明朝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阁臣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权 B.阁臣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权C.六部实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阁臣参与机密事务决策,但没有法定决策权6.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

4、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A有利于专制统治B维护了社会公平 C促进了文化融合D加强了民族团结7.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8.吕思勉的中国制度氏宗族记载:“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

5、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所以表大宗,庶姓所表小宗也。”材料反映的制度( ) A、用血缘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C、表明中央行政管理制度成熟 D、标志“家天下”局面的出现9.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

6、形式10.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11.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 A、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C、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科举制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12.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

7、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13.“显而易见的是,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选官制相比,它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材料中省略处应为()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4.下列各项关于隋唐科举制度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促进了文化发展 C打击了豪门土族 D消弱了皇权15.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

8、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C、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服从性。”这一评价()A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 B客观评价了中国郡县制C否定了中国的选官制度 D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17.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西周时期按周礼规定,只有王

9、侯卿士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没资格修建,只能路祭。民间正式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诏令允许民间“联宗立庙”,民间建立宗祠获得了合法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A生产方式的变革B宗法伦理的淡化 C社会发展的需求D君主专制的强化18.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19.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

10、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 ) 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 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 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20.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秦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1.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

11、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2.伏尔泰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管理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下列发源于中国,推行于全世界,成为今日全球公务员考试制度滥觞的是()A秦朝军功爵制度 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 C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D汉朝时期察举制度23.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

12、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4.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A.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 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D.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25.明史职官一记载:“(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材料说明内阁() A、可以干涉皇权 B、成为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可以劝谏皇帝 D、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26.国语郑语记载了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因此,周

13、宣王在全国抓捕“恹弧箕服”,而有一对连夜逃跑的夫妇在路上捡到的弃婴,正是后来周幽王之妃褒姒。古人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西周的灭亡实属天意 B西周亡于童谣 C童谣能预言历史发展 D宗法制遭破坏27.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28.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

14、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29.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问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0.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秦朝设立郡县制度 A、 B、 C、 D、31.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32.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