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721812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滨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1. 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 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 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 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D. 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答案】B【解析】据材料“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辛为嫡长子,这说明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宗法

2、制达到完备程度,不是殷商时期,故A项错误;“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的说法过于模糊,没有突出确定地位尊卑的依据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王位继承问题,也无法体现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嫡长子继承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殷商时期的时代特点,可知当时宗法制没有达到完备程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 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

3、 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 强调变革和法律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 重视规则和秩序【答案】D【解析】据材料“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规矩、道、法等概念反映了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各思想流派相互竞争,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只符合法家,故B项错误;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并未主张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材料关键信息“礼者,天地之序也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法无两适”归纳出规则和秩序的相同点,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归纳能力尤为重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3.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A. 百家争鸣的结束B. 思想兼容的走向C. 思想统一的实现D. 各种学派的洁难【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吕氏春秋被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它收录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反映了思想的兼容性,B正确;A项百家争鸣的结束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且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统一,

5、排除C;诘难是指提出诘问追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各种学派的诘难,排除D。所以选B4.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答案】D【解析】据材料“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在秦朝统一之后,不是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也不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的结果,故B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属于思想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不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的主要条件和原因,故C项错误;

6、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武帝时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故以思想大一统服务于政治大统,故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等相关知识,从国力增强,要求加强集权的方面入手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5. 三国志关于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县这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为“奉天子以令诸侯”,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表明A.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B.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C. 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叙述D. 历史真相具有模糊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奉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

7、”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奉天子与挟天子反映了历史表述的不同,这是由立场不同导致的,故C项正确;基于唯物史观的历史评价可以做到公正客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记载,不能说明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故B项错误;历史真相具有客观性,而不是模糊性,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关键信息的不同之处,“奉天子、挟天子”体现了作者立场的不同,对历史现象的表述语言也不同,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6. 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在读史拾沈中考证杨贵妃年岁时犯了四处错误:一、册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三、杨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

8、轻重;四、考史至引乩语,是谓遁人魔道。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A. 要有证据意识B. 广泛搜集史料C. 运用可信史料D. 引用官修史料【答案】C【解析】据材料“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考史至引乩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传与乩语都不是正史,可信度不高,这说明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运用可信史料,故C项正确;证据有真伪之分,有可信度高低之别,材料强调运用可信史料,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广泛搜集史料的问题,故B项错误;官修史料也不一定都是真实可信的,故D项错误。故选C。7. 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婚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

9、”。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 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 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转运使等职将地方财政收入大半运至中央,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地方财政管理机制,不能体现宋代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军事权集中于皇帝,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财政方面的问题,也不能说明宋代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

10、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除支度给用外悉数送往京师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学生应该可以联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从削弱地方的财政权的角度分析,据此即可正确判断。8.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有书载“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A. 土地市场化加强B. 自耕农经济的发展C. 城市经济的发展D. 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代田产交易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市场化,故田产交易规定详细,故A项正确;自耕农经济的前提是农民土地所有制

11、,而不是土地交易和兼并,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与土地交易和兼并贸易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也不等于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买卖市场化这一相关知识,据此即可排除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 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A. 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B.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C. 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D. 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进行天文观测

12、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天文观测的重视与支持政策,说明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元朝专制统治的强化,也不能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10.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 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 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13、C. 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 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据材料“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这些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都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且三司会审属于司法方面,不是行政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11.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

14、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 土地所用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C.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答案】A【解析】据材料“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永佃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属于同一人,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拥有经营权,而地主有土地所有权、转租者有佃权,故A项正确;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说明地主

15、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弱化,不是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租和佃权的问题,未涉及赋税征收种类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直接生产者、土地所有者、佃权所有者”,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方的关系,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角度进行判断,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2. 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表明A. 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D. 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据材料“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皆纯由个人自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等、自由”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这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说明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权威,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并不宣扬自由平等,故B项错误;王阳明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13. 有学者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