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716123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pdf)(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20182018 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共共 45 分)分) 1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方式,以下与其产生无关 的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耕作技术的进步 C.土地私有制出现D.农产品的商品化 2.我国的土地税可追溯到春秋末期鲁国的“初税亩”和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国家开始征收土地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是 A.使土地私有合法化B.不利于有效利用土地 C.开始出现私有土

2、地D.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 3.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 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 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4.从下面中国古代一些朝代状元人数分布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导致南北出现差异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政治中心地位丧失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府非常重视科举取士D.儒学教育的发展 5.唐宋时期官营手工业中,匠人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变化反映了 商品经济发展私营手工业

3、发展生产关系进步小农经济发展 A.B.C.D. 6.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沿海港口城市都繁盛一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A.造船技术先进B.航海技术的发达 C.海上贸易兴盛D.晓市、夜市繁华 7.在明清时期佃农交租要用银或钱,商贸活动中大量使用白银,官员发俸也用银两。以上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B.租佃制得到发展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D.经济趋向近代化 唐北宋南宋明朝清 北方402801110 南方1727377788 2 8.“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 时期),且多扣克

4、,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材料反映出影响新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B.封建制度的落后 C.机户们不守信用D.地方官府的勒索 9.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以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根本 原因是 A.商人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B.保证农业生产以巩固统治 C.统治者大多数是农民出身D.小农经济对商业需求不大 10.洪武四年(1371 年)十二月颁布诏令: ”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洪武十四年十月: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 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沿海地区稳定B.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 C.政府独占对外贸易D

5、.防御欧洲殖民者侵略 11.有学者认为: “公元 1500 年前后,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 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 ”该论断表达的主旨是 A.新的大陆对人们充满诱惑B.世界逐渐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 C.世界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联系加强 12.18 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其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B.物质利益的驱动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美洲劳动力缺乏 13.在工业革命前的 1750 年,英国 2500 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 25%,1801 年增加到 33.8%,

6、1851 年上升 到 50.2%。据此分析,推动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的影响B.农业生产方式变化 C.工业革命的推动D.确立海上霸权地位 14.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工业生产开始进入大企业 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仅出现在欧洲主要国家B.促使人类进入工业时代 C.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D.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15.有人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一运动, “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机器的机关)拧拨了一下, 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 。

7、该运动应该是 A.洋务运动B.实业救国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16.从下面 19121919 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湖北奉天 其余 省份 58%19.82%5.37%4.22%3.96%2.56%2.43%2.43%1.02% A.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B.民族工业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 C.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比处于劣势D.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3 17.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电车公司号召民众乘坐,并提出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这表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C.上海市

8、民接受新事物快D.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18.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 1911 年,共建铁路 8200 公里, 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 54%。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 C.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19.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就市场角度而言,其积极意义在于 A.推动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消除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组建了民间资源

9、保护队,先后吸收了 275 万名男青年从事造林、筑路、森林防火和土壤保持 等工作。美国政府当时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大大恢复了银行的信用B.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C.有利的恢复了农业生产D.比较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2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计划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相比,其主要不同是 A.指令性B.干预性 C.指导性D.计划性 22.1985 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 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B.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C.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D.没有

10、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2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 1949 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 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 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24.19851987 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 120 种减少到 60 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 188 种减少到 23 种,计划供 应的出口商品由 70 种减少到 36 种。这说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1、A.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25.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称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C.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轨 26.“丁克” “空巢” “闪婚” “宅男宅女”等新时代形成的这些新词语,总体反映出现代人 A.生活节奏加快B.生活负担沉重 C.生活方式多样D.生活压力巨大 27.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世界而言

12、的重要意义在于 4 A.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B.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C.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发展D.使美元成为世界性的货币 28.2002 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 “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这表 明 A.原有各国使用的货币币值十分混乱B.为欧元区的金融危机埋下更多隐患 C.欧盟所有成员国均已开始使用欧元D.欧元的诞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9.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墨西哥在肉、奶制品、玉米等竞争力较弱的产品方面,有较长的过渡期。同时,一些缺 乏竞争力的产业部门有 1015 年的缓冲期。这最能说明 A.自贸区内存在着比较强的经济互补性B.发达国家

13、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C.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30.西方学者认为,1989 年是 20 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 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材料表明 A.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B.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D.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第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共共 5555 分)分) 二、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2 小题,第小题,第 3131 题题 3030 分,第分,第 3232 题题 2525 分,共分,共

14、 5555 分)分) 31.(3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各国为了防止 30 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西欧各国和日本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特别是在 50 年代以后,随 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材料二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的经济处于颓势,英镑不断贬值,政局不稳。1979 年 5 月,撒切尔夫人就任首相。她 一改以往的凯恩斯主义政策,出台一系

15、列政策措施,以控制通货膨胀,重振英国经济。她的经济政策,被人们称为“撒 切尔主义” 。其主要内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福利制度。通过改革,英国通货膨胀 率 1988 年降至 4。1987 年度起,英国的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 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三材料三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 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 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

16、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11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撒切尔主义”产生的背景,归纳撒切尔夫人在经济领域调整的措施,并指出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 (10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应遵循哪些原则?(9 分) 32.(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冶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 它不但 5 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 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