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59818 上传时间:2019-08-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史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教师用书(pdf,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真题多维细目表 真题涉分 考点 新中国民主 制度的确立 与外交成就 社会主义建 设的起步与 社会变迁 毛泽东思想 的新发展与 人民教育的 奠基 选修 难度设题情境学科素养 课标,“一五”计划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变化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课标,() 国民经济 的恢复 难新中国海关税率调整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课标,“一五”计划中年画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课标 ,“一五”计划易资源勘探与经济建设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课标,新中国文艺中婆媳上冬学的绘画风格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课标,()“一五”计划难新中国矿业政策 唯物史观 史料

2、实证 课标,“一五”计划中建设投资方向史料实证 课标 ,“一五”计划难中美英工业指标增长速度史料实证 课标,新中国教育中俄文热反映的时代特征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总计 卷均分 题 卷 题 卷 题 卷 题 卷 占比考频常见考法 命题规律与趋势 考查内容 “一五”计划、国民经济恢复。 新中国文艺、教育。 考频赋分 低频考点。 基本固定为 题,分值 分。 题型难度 多为选择题,非选择题涉及新中国矿业、 新中国海关税率。 考查内容时政性强,难度适中。 命题特点 侧重考查“一五”计划。 运用漫画、表格、绘画等形式,考查新中 国经济。 如( 课标,) 解题方法 注重历史逻辑思维。 如( 课标, ),新中国

3、工业增长迅速快,主要是因 为基础差。 正确解读图表、漫画、绘画信息。 关注图 表信息,关注时代背景。 关注文教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新中国文 艺、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命题趋势 聚焦“一五”计划。 同时注意“计划经济 体制的确立”这一隐性知识。 关注意识形态。 新中国文艺、教育打上 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体现了唯物 史观。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考点一 新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外交 成就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年 月,北平。 背景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 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

4、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主要内容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决定改北 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 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意义 年 月 日,新中国诞生;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 民主监督。 ( ) 年, 中 国 共 产 党 提 出 与 民 主 党 派 实 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创立原因:“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 的大规模展开。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年 月,北京。 ()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 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 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 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设

6、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建立过程 ()“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 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 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 余势力

7、,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 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第一次建交热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 个国家 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 策,具有重要意义。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 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 好关系。 提出 () 年 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 出了和

8、平共处五项原则。 ()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 年高考年模拟 版(教师用书) 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 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六、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日内瓦会议: 年,瑞士。 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成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 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万隆会议: 年,印度尼西亚。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成果周

9、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 建立了外交关系 分析比较近现代中国的三部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 年宪法 背景 年中华民 国成 立,以宪法形式巩固 革命成果 年开始筹建 新中国 年第一届 全国人民 代 表 大会召开 主要 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 于国民全体;()规定 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 自由;()确立三权分 立的政治体制;()实 行责任内阁制 规定了新中国的 国家性质、方针和 政策;政协代行全 国 人 大 职 能 ( 年) 规定中华 人 民 共和国全 国 人 民代表大 会 是 最高国家 权 力 机

10、关 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 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 宪法,具有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确立了新中国的 架构,具有临时宪 法的性质 体现了人 民 民 主和社会 主 义 两大原则,是新 中国第一 部 社 会主义类 型 的 宪法 正确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内涵 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殖民主 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 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五”计划( 年) ()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

11、经 济的恢复。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 者加入 手 工 业 生 产 合 作 社;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掀 起 全 行 业 公私合营高潮。 ()意义: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 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 立起来。 二、社会变迁 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其他类型的报刊,对社会主义建设

12、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 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一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 举,互相促进;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国防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十分不全; 中国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 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社会主义工

13、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它们之 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 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 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与人民教育 的奠基 一、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 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 专题九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和讲话。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

14、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在社会 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 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 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二、人民教育的奠基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教 育事业。 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 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主题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 “一五”计划 史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 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 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 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 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年版) 史料 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公布。 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