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47173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部分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入宋以后城市发展空前兴盛,但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快速变化,也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居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时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合城市社会的特点,探索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体制。宋代城市官方救助体制是在北宋中后期逐渐建立起来的。嘉祐二年,宋仁宗下诏,今天下设置广惠仓,用以救助各地“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这是宋廷首次颁布面向全

2、国的城市救助政策,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此后,宋廷又陆续颁布一系列救助政策和措施。及宋徽宗即位,进一步推进救助活动的制度化,形成了济、养、赈结合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城市救助体系。宋室南渡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开展救助活动。与传统侧重对灾荒民众的临时性救助不同,围绕城市建立的官方救助以日常性的贫困救济和生活保障为重点,其救助对象涉及各种城市“贫民”和“穷民”。所谓“贫民”,包括资产微薄的坊郭下等主户和没有资产的客户等;所谓“穷民”,包括老幼孤寡、疾病残废、流浪乞丐等,需要依靠救助才能生存。前者重在对各类贫穷群体的日常

3、救济,以帮助他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后者是对诸如贫困士人、宗室、老人、寡妇等特定群体的优待抚恤,以帮助他们稳定生活。方式有无偿(免费发放钱米等)、有偿(平价或减价出售粮食等生活必需品)、收养(集中安置)、放免(减免税收和相关费用)、资助(针对特定情況的额外救助)等。民间救助是宋代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不断增强而兴起的。参与城市民间救助的涉及工商业者、官僚士人、佛道人员等众多社会群体。其中,官僚士人大多本着传統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佛道人员均倡导善和救济思想,以此作为宗教修行的一种形式。事实上,当

4、时官方创办的各种域市救助机构,有不少是交由佛道人员具体运作和管理的。相对而言,作为市民阶层主体的工商群体最值得关注。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固然与传统施恩思想和官方政策鼓励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城市民间救助主要有街区救助和同业救助两种类型。街区救助是在一定街区范围内的救助活动,其特点是教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救助活动的开放性。如北宋后期苏州城巨富朱冲常广施钱财以济街区贫疾之人。同业救助是同行业经营者之间的互助,属于有组织的救助活动。南宋人刘宰所说的建康府“行院”组织,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城市的社会救助)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5、是( )A. 宋代城市发展很快,但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导致宋代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B. 宋仁宗采用设置广惠仓的方式救助城市市民,但对乡村百姓的救助却没有相应措施C. 工商群体参与救助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和义务意识,是城市救助体系中的一员D. 宋代城市民间救助的出现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市民社会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分析宋朝采取社会救助措施的原因,并点出这种救助有别于传统荒政的救助B. 文章在论述社会群体参与民间救助时,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佛道人员在其中的作用C. 文章主体部分从官方救助体制和民间救助体制两方面论证了宋代城市救助的情况D.

6、文中列举苏州城巨富和建康府“行院”组织的事例论述了城市民间救助有不同类型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徽宗时,城市救助体系较全面,但宋室南渡后,国力疲弱,此方面再难有举措B. 对城市“穷民”的救助政策有很多种方式,但对“贫民”的救助方式却比较单一C. 传统救助与官方救助不仅救济的主要对象不同,救助工作的侧重点也不相同D. 官僚士人受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自觉参与社会救助,是民间救助的倡导者【答案】1. B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

7、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对乡村百姓的救助却没有相应措施”分析不当,文中有“由此形成以广惠仓救助城市、常平仓救助乡村的格局”的信息,因此不能说没有相应措施救助乡村百姓。故选B。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

8、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佛道人员在其中的作用”分析有误,并不属于对比论证,只是分析了三者的不同,也并非“突出佛道人员在其中的作用”。故选B。【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

9、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判断不当,“此方面再难有举措”分析错误,从“城市官方救助的主体由中央朝廷逐渐转向地方政府”的信息看来,转向地方政府也是采取措施,因此不是没有采取措施。B项,“贫民”的救助方式和“穷民”的救助方式是一样的。D项,“是民间救助的倡导者”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牙祭的故事 李伊平阴沉沉的天,飘了三天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山峰早已雪白一片。为赶这三九天,大佬、二佬、三狗、二娃在山沟里忙

10、活了一个星期,整出足足三窑炭。连日的劳累与严寒,让这帮烧炭佬近乎虚脱,牙根子痒痒,只想来一两斤肥巴巴的肉,切成巴掌大的块子,熬一锅汤,饱食一顿,过把瘾。就连晚上困在炭火边睡熟时,烤焦了脚皮子,都有人在梦中喊香。这是个十分贫穷的日子,把一年能吃上一两回荤腥的日子,唤作“打牙祭”。大佬、二佬、三狗和二娃趁这雪天,担着炭拐过十湾九坡,将黑时分赶到集上,每人终于换得一把毛票票,大佬手中有了毛票票,脚便粘在肉摊边上,挪都挪不动了。二佬、三狗、二娃六只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肉案上肥巴巴的猪肉,尽咽口水,喉结都不自觉地一上一下蠕动着。“打回牙祭吧!”大佬、二佬、三狗都凑了份子,便把眼晴望着二娃。二娃从贴身的内衣口

11、袋里翻出毛票票,粘了口水数了两遍,磨蹭了半天,又咽了几包口水,还是将钱如数揣了回去,讪讪地说:“回去再说吧!”回到炭窑边,已是深夜。众人急不可耐,垒灶支锅,做起饭菜来。他们再一次催促二娃凑份子,二娃沉默了半会儿,尴尬地说了句:“你们吃吧,我还是留着毛票票给孩子们上学用!”便不再吱声,仿佛是在和自己赌气。肉是肥巴巴的肉,唯有肥的肉才解馋。洗的洗,切的切,不大一会儿工夫,便香味四溢,灌满了整个山沟,肉在锅中翻滚。他们只待汤再少点、浓点,肉再烂点,便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牙祭”。这时二娃站了起来,拿着瓢到沟边舀了一瓢清水,忽然倒在锅中。本来锅中也要加水的,三人均没在意。肉炖得滚乱,香气四溢。大佬、二佬

12、、三狗便迫不及待,捞着肥肉块子便往嘴里塞。当然,没有二娃的份,这个年头牙祭不常有,没二娃的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人会因此而显得生分。可二娃还是拿碗来了,众人着急。二娃却讪讪地说“别急,我没入伙,当然不会吃肉,我只是口渴,刚才搭在你们锅内一起烧了瓢水,我就喝碗水,别的,我不要。要不,太晚了,人也困了,另外再烧开水晚了些”三人自然没有话说。看着二娃盛了满满一碗肉汤,一口气喝了下去,然后将碗沿都舔了个干干净净,才恍然大悟,大呼上当。那天以后,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传开了,像山岗上的风一样快,迅速传到了村野中的每个角落。童叟皆知,家户喻晓。故事情节自然都绘声绘色。说者口中带着讽刺,众人皆把它当作笑料来传。

13、若是有人觉得别人占了他的小便宜,又不便直说,往往拿二娃打牙祭的故事打比万,个中讥讽味,你自己去体会吧。二娃有四个孩子,个个都上了初中,这在这个山沟里是罕见的,就像二娃打牙祭一样罕见。二儿子还考上了中专,在城里有了工作。孩子有文化,赶上好时光到城里打工挣的钱不少。二娃的家里逐渐富了起来,不再寒碜。当然,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仍在流行,但这个故事大多数由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每当他们绘声绘色地讲完整个故事后,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人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二娃有眼光,培养孩子读书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全然没有当初讲故事人的那种讥讽和嘲弄。二娃打牙祭的故事便成了村长、乡村教师的活教材,用

14、来劝告因家境贫寒而辍学的孩子和家长,送孩子去上学。当然,富起来的二娃自己也讲这个故事,那是多年以后,属于回忆式讲述,故事尽管讲得平淡,看似是轻描淡写,可每次讲到喝肉汤的时候,他的眼中总是饱含着汪汪的眼泪。当然,这大多数只在儿女回家团聚的时,二娃才讲的。(摘编自精选小小说,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山间雪天环境的描写,既引出了烧炭卖炭的故事,又为写打牙祭、二娃闹笑话的故事作了铺垫,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空间和场景。B. 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善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前者如二娃数钱和咽口水的动作,后者如“(香味)灌满了整个山沟”,都极具表

15、现力。C. 小说着重记述了贫困年代的一个关于吃的笑话,表面上是笑话,实际上是一个励志故事,读来令人心酸,感人肺腑,具有教育意义。D. 小说的后半部分写故事传开后,乡村教师、老村长在讲,二姓自己也在讲,两种人讲的内容相同,讲时的环境、对象不一样,心情、目的、意义也不一样。5. 文章中的二娃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小说前四段和后四段,在内容、风格情调、作用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试进行分析鉴赏。【答案】4. A 5. 能吃苦,忍耐力强。大雪天在深山沟里烧炭,风餐露宿一个多星期。打牙祭的故事传开后,能够忍受他人的嘲讽。节俭爱家。对家庭和孩子充满了爱。为了留着钱给孩子上学,在四个同伙有三

16、个凑份子打牙祭,并且自己也十分想吃一顿肉时,他犹豫再三,还是舍不得出这份钱。有远见。他一心培养孩子读书,使得孩子们比村里别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有点狡黠。以搭锅烧水的方式,蹭得碗肉汤喝,既解了馋,又省了钱,让人忍俊不禁。 6. 内容上,前四段叙述打牙祭的故事发生的过程和具体内容,后四段叙述故事的流传和影响。风格情调上,前四段写得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后四段亦庄亦谐,既庄重严肃,又略带风趣。作用上,前四段叙述故事,为打牙祭情节的反转作铺垫,后四段着重点明题旨,突出中心。【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环境,B项考核手法,CD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