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39874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检测 中图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为“印度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25千米)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统计图”。读图,完成第13题。1.图示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合理的解释是()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于房地产开发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2.乙地土地价格高,人口密度低,应属于()A.中心商务区B.园林C.住宅区D.工业区3.丙地在城市中()A.是最为普遍的用地类型B.生态环境最佳C.交通条件最佳D.工业点最密集解析:第1题,土地价格取决于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

2、。由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可推知该地距市中心较远,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第2题,选项中四种用地类型,付租能力最高的是中心商务区。第3题,丙地人口密度最大,距市中心较近,地价居中,应为住宅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普遍的用地类型。答案:1.C2.A3.A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1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2示意地租变化。读图,完成第45题。图1图24.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A.西风;自西向东流B.西北风;自东向西流C.东南风;自东向西流D.东风;自西向东流5.图2中曲线能反映图1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A.B.C.D.解析:第4题,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

3、重化工业区应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河流下游,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城市盛行风为西风,河流为自西向东流。第5题,结合该城市地域形态及功能区、道路布局,该市地租应自市中心向外降低,在城市环线经过处地租较周围地区明显升高,为。答案:4.A5.D6.已经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周边小城镇和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有()大城市人口减少大城市经济水平下降乡村环境优美、生活闲适汽车普及、高速公路网发达A.B.C.D.解析: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用地紧张、房价较高、交通拥挤等问题,而小城镇和乡村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因此会出现大城市人口向小城镇和乡村迁

4、移的现象。答案:C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第78题。7.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8.“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减少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解析:第7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及其相关内容。解答本题首先阅读图文材料,明确“握手楼”的位置、含义等知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建筑密度很大,其直接目的是出租给在中心城市上班而又无力在中心城区购房的人群,以增加收入。由于“握手楼”建筑密度大,居

5、住环境差,可以排除A、B两项;由于“握手楼”建筑面积大,可以排除C项。第8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引起的高房价问题。由于中心城市的房价较高,许多务工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无力在中心城市购房或租房,只能在中心城市周边租住建筑密度大、居住环境差的房屋。答案:7.D8.B(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完成第910题。9.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B.30%40%C.40%50%D.60%70%10.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6、()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第9题,考查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城镇化率的理解。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国家即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找到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点,作竖直的辅助线,与城镇化率最高的曲线相交,然后从交点作水平辅助线,来读出当时该国的城镇化率约为66%(如下图),则乡村人口比重约为34%,故B项正确。第10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表现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在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所代表的曲线是最下面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镇化率水平低,因此它应该是中国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工业化,说

7、明在此期间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答案:9.B10.A生态城市是许多城市的发展方向,结合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完成第1112题。11.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12.在下列城市发展措施中,与生态城市的建设最吻合的是()A.兴建交通设施,保证车流畅通B.保护湿地,增加绿地,减少废物排放C.兴建高楼大厦,保证人有所居D.发展现代制造业,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解析

8、:第11题,生态园林城市仍会出现城市“热岛效应”,绿地只能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第12题,A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C项是解决住房紧张的措施,D项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措施,只有B项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相吻合。答案:11.A12.B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314题。13.该城区地表温度的()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14.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

9、有发生变化解析:第13题,从1982年和2004年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城市风的方向应由郊区吹向城区。第14题,该城区高温区域的范围扩大,应是建筑物面积增加的结果;从高温区域的变化来看,其商业区应是向城区南部集中。答案:13.C14.A(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第1516题。15.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6.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

10、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本组题考查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有关知识。第1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林地面积、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都是先增加后减少,故A、B、C三项错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所以D项正确。第16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地面硬化面积扩大,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故A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范围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故B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故D项错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生产、生活、交通等产生的人为热量增加,城市“

11、热岛效应”增强,故选C项。答案:15.D16.C17.在建筑结构方面,中外建筑的主要差别有()在建筑结构方面,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在美国所有的建筑都不允许建设围墙,以便体现自由、民主的思想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强调外向中国园林直率敞朗,西方园林曲径通幽A.B.C.D.解析:本题从建筑结构方面,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在美国一般是直接能看到民宅与公共建筑的主体,但是一些重要的建筑如重要的机关大楼等,也有围墙的阻隔(不过大部分围墙是低矮、透明度高的围栏);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园林强调整齐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答案:A某沿海城市人口达1 600万,

12、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千米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下图示意该城市与大型商贸中心不同距离段的用地构成。据此完成第1820题。18.影响该城市大型商贸中心区位的主导因素是()A.工业B.行政中心C.海洋运输和贸易D.居民人口密度19.该城市开发最充分的区域距离大型商贸中心()A.08千米B.916千米C.1724千米D.2535千米20.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A.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B.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C.土地开发比例逐渐降低D.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解析: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大型商贸中心较近的地区,海港、铁路和公路为主要的用地形式,这反映出海

13、洋运输和贸易是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大型商贸中心08千米的范围内,没有未开发的地区,这说明该区域范围内开发很充分。第20题,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在已开发的地区中,大多是以其他建筑为主,没有哪一种城市功能区占据主导,因而该城市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答案:18.C19.A20.D二、综合题(共7小题,共60分)21.(12分)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主要原因是。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3分)(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3分

14、)(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4分)(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解析:第(1)题,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地带。图示A的交通通达度明显高于B,且位于市中心附近,应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第(2)题,城市低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内城区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根据图示,C区附近为老式公寓楼,处在商业区附近,紧邻轻工业区,应该为低级住宅区。D附近分布着花园式小区公寓楼,应为中高档住宅区。E附近为别墅,是高级住宅区。第(3)题,汽车销售店要求交通便利,而且店面往往占地较多,适宜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城市外缘。高新技术产业园布局的

15、主导区位是科学技术,一般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人才、技术保障;同时,高新技术工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第(4)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种族宗教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答案:(1)A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C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22.(9分)读“欧洲西部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地租值abc),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