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34870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2.小组交流概述文章写作线索。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翌年()苛刻()酝酿()横亘()轨道()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2)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3)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3.填空。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通讯的实效性

2、不及消息,但可以有。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合作探究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3.请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4.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本文提到了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5.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ng)酝酿(yn)液体(y)一叶扁舟(bin)B.喷射(pn)烈焰(yn)保障(zhng)耸入云天(sng)C.着陆(zhu)揽月(ln)乾坤(qin)造诣(y)D

3、.翌年(y)诞生(dn)借鉴(jin)九霄云外(xio)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静侯耸入云天直刺九宵扭转乾坤B.酝酿慢慢征途经济实力反复论证C.苛克连名上报借签经验摘星揽月D.配置最高致意预订轨道辉煌时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2)就在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 000米深的峡谷。(3)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的时刻。(4)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A.

4、制订考察贯注进行B.制定考察关注提供C.制定考查贯注提供D.制订考查关注进行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是这8 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B.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C.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C.独联体国

5、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1999年11月2

6、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2002年3月2

7、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6.选文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

8、是从零开始”?7.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8.选文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为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

9、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

10、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

11、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12、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

13、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1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1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四、语言运用12.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一

14、个标题。“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2013年12月15日23时40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3.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总标题:板块标题: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ykyn ninggngu2.(1)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2)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3)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3.事实详尽具体形象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合作探究】1.本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