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34679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咏怀古迹(其三)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2.掌握诗中所用技巧和手法。3.抓住诗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诗歌主旨。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查阅有关杜甫和王昭君的资料。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万壑()赴荆门()明妃()朔漠()青冢()2.补写出下面的诗句。(1),生长明妃尚有村。(2)一去紫台连朔漠,。(3)画图省识春风面,。(3),分明怨恨曲中论。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合作探究1.此诗写的是昭君出塞,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诗中

2、的一个词概括。2.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上尊贵的国母,对于今天一般人而言,她应该是幸福的,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到的?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描写的是一幅什么画面?通过哪个字能看出来?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4.诗人通过咏叹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萧森(xio)暮砧(zhn)塞上(si)执拗(o)B.妃嫔(fi)朔漠(s)青冢(zhn)群山万壑(h)C.单于(chn)兴奋(xng)凋伤(dio)省识(xn)D.

3、爪子(zho)坎坷(k)环珮(pi)孤舟一系(x)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知道。B.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C.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捣衣石。D.独留青冢向黄昏向:朝向。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塞上风云接地阴B.画图省识春风面C.艰难苦恨繁霜鬓D.巫山巫峡气萧森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留青冢向黄昏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生长明妃尚有村C.独留青冢向黄昏向吾不为斯役D.不与秦塞通人烟微斯人,吾谁与归(二)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57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

4、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5.“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6.“环珮空归夜月魂”怎样理解其中的“空”字?7.“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黄昏”这个意象含蓄蕴藉,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注:倩:请求,使。8.“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这两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9.有人认为在这首诗中,诗人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真是“

5、字字亮,笔笔高”。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未解:尚不懂得。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虚幌:透明的纱帷。10.下列对这首诗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B.“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母亲看月的心事。C.第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望月之久

6、,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这是对“独看”的侧面描写。D.尾联写自己的愿望,也是写妻子的愿望。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诗人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1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并简要说明所在语句的含义。1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四)语言运用13.请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14.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选择另外的事物进行仿写。要求句式整齐,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岁月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而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hffishuzhng2.群山万壑赴荆门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合作探究】1.怨恨。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环珮空归夜月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

8、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这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3.写景。“群山万壑赴荆门”,“赴”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开篇不写昭君,描绘了这样的一幅画面,目的是引出歌咏对象昭君。4.通过咏叹王昭君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故乡难回的深沉怨恨。【课堂练习】1.C解析:A项,“拗”应读ni;B项,“朔”应读shu;D项,“爪”应读zhu。2.A解析:省:曾经。3.D解析:“萧森”古今义相同,都指“萧瑟阴森”。A项,古义:指夔州的山;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B项,

9、古义:图画;今义:画图画。C项,古义: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今义:艰苦困难。4.D解析:A项,副词,独自/副词,只,仅仅;B项,副词,尚且/副词,还;C项,介词,对着/副词,从前;D项,介词,跟。5.杜甫在写这首诗时是在白帝城。在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远及近,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赴”字把三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6.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寄予诗人的同情。7.(1)“黄昏”首先交代了时间,朔漠的黄昏,营造了一种伤感之景。(2)更指

10、空间,指的是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3)这句诗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阔而沉重之感。8.写出了水的宏大气势和山的高耸情状。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远”“高”二字写出了开阔的空间;“落”“寒”既表现了深秋的时令,又令人有高危萧瑟之感。9.同意。(1)首联从“悲”着笔,但并未就悲写悲,而是由“悲”翻转为“欢”。(2)颔联写怕帽子被风吹去,笑着请人帮他正一正,虽含一缕人生老去的伤感,但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乐观。(3)颈联写景,气象峥嵘,悲凉中见豪壮。(4)

11、尾联“知谁健”三字透露了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醉把茱萸”却又有几分超然旷达,所以说诗人是以“壮语”写“忧情”的。10.C解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从正面描写妻子“独看”的。11.这两个字是“湿”“寒”。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雾湿云鬟,月寒玉臂。(从诗歌中不难发现,第三联写“我”与“妻子”的思念,“湿”“寒”二字最能体现“思念之久”“思念之深”。)12.同意。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这首诗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用“月”来表达两地的相思之苦。)13.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渲染得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14.答案示例:(1)人生像一首歌,歌词是奋斗拼搏的足印,曲谱是执着追求的轨迹,而一直优雅动听的,是时时刻刻飞舞的旋律。(2)生活是一本书,封面是昂扬向上的欢乐,封底是深沉厚重的积淀,而中间娓娓讲述的,是起起伏伏曲折的人生。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