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32785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命题: 审核: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的宗法制。对其所谓“天”的正确理解是A. 确定继承人选天子B.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 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其中“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即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文中意义是

2、采用宗法制任命天子可以解决贵族之间争夺权力的问题,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 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 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 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而事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王因为行仁义而称王,偃王则因为行仁义而导致亡国;这说明任意只适合于古代而不适合今天,这传达出的是一种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的观点

3、,联系百家主张可知,这是法家的观点,故此题应选B项考点:百家争鸣点评: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大变革;(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3.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社会秩序的稳定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

4、立A. B. C. D. 【答案】B【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人民耕田的数目和产量发生了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所以选B。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 B. C. D. 【答案

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本题最佳解题方法是使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运用无为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经济发展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故排除含有的选项A、B、C,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制度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5.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 丞相B. 郡守C. 县令D. 刺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刺

6、史的职责,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官僚机构及官员带有监察功能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难点之一,要引起足够重视。题目中的御史大夫,秦朝中央监察官员,三公之一;刺史,汉代监察地方的官员;按察使司,明朝地方监察官员;枢密使,宋代中央掌管军事的官员。分散在教材各处,要从不同角度归纳相关知识点,同时和其他相关知识联系,如宋代通判的职能。6.下列哪一言论不是董仲舒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的体现( )A.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B. “塞兼并之路”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 “春

7、秋大一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限田,限制兼并和轻徭薄赋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故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大一统的观念是董仲舒新提出的,符合汉武帝时期维护统治的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7.“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人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种景象不会出现在A. 秦朝B. 南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江南”出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信息,能得出南方经济发展加快和影响增强的结论,结合魏晋以前,南方经济远没有得到开发的史实,可知能够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是A项,而BCD三项所指的时代,南方经济都有较明显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

8、移,均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点睛】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8.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C.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D. 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史实可知,秦、隋两朝通过推行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对国家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A项正确;B项只适用于开凿了大运河的隋代;C项只适用于修筑了长城的秦代;D项只适用于焚书坑儒的秦朝,不符合“共同”这一要求。9. “它排

9、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外朝制度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元朝行省制度D. 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中外朝制度是用中朝削弱以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排除A;元朝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排除C;明朝内阁制度创立时,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D。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批,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符合“程序性和合

10、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10.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所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从时代发展以及

11、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也就在于选项D。1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 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 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C. 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 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答案】D【解析】“一街辐辏,遂倾两市”表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表明夜市非常繁华,“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表明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故ABC均正确,不符合材料,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唐政府(在崇仁坊)设立了新的商业区”,“崇仁坊”应为居住区域而非商业区,故D错误,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项。12.宋

12、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A. 宦官专权B. 武将跋扈C. 农民起义D. 外戚干政【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北宋初年的史实,可知宋太宗认为 “深可惧”的“ 奸邪无状”的“内患”,指的是唐朝中后期以来的“武将跋扈”。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其最深刻的经验教训是武将权重,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如宦官专权、农民起义、外戚干政在唐朝后期虽然存在,但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兵强马壮的军人掌握政权,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动荡,而ACD三项所述事务并非威胁封建统治的主要问题,均不符合题意。第II卷(非选择题52分)二、材料分析

13、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

14、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

15、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