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625806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本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4小题,共88分)1.“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A. 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B. 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C.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D. 中国古代的仁爱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周宗法制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这实际上是宗法制的体现,重视血缘关系,因此B符合题意。而分封制指的是分封诸侯,材料中没有体现。C强调等级,没有体现。D为儒家学派的思想,无法体现。综上,

2、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

3、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 “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变化。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大郡

4、称守,小郡称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 掌握南海郡的军事C. 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D. 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袭和享有封地,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郡县长官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的说法正确,A选项排除。郡尉掌握南海郡的军事说法正确,B选项排除。郡尉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的说法正确,C选项排除。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

5、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实行分封制C. 秦朝实现宗法制D. 根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详解】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百姓虽不是封君的属民,但依然是皇帝的属民,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A错误。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制已经逐渐崩溃,排除C; 郡县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相比于之前的分封世袭和世卿世禄制,更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天下”性质,故D正确。6.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

6、. 相权进一步削弱B. 中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众相制初步确立D. 军机处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说明了皇帝为强化皇权不断地对中央政府的官制进行调整,故选A; B是汉武帝时期的制度,C是隋唐的制度,军机处是清代的中枢机构,但没有实权,均与宋代不符,排除。7.中国古代史上,从汉朝到明清,历朝统治者先后设置“中朝”、“内阁”、“军机处”这些机构。他们的共同目的是A. 重用人才B. 注重门第C. 加强君权D. 关注军事【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说从汉到清“先后设置中朝内朝军机处这些机构”,结合所学知识

7、可知,“中朝”的设立削弱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的权力,使得国家大事的决策由皇帝及其近臣在宫廷之内首先完成,最后交付外廷执行;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至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皇帝直接统率六部处理政务;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一人独断。可见以上机构的设置都使得君权得到加强,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重用人才的信息,排除A;注重门第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B; 关注军事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排除D。8.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 分割相权C. 阻止农民破产D. 恢复分封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时,刺史

8、巡察郡国是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故选A;刺史并非中央官职,不负责分割相权,排除B;材料中“六条问事”并非限制土地兼并,况且土地私有制下,农民难以避免破产,排除C;汉武帝时期,由“考查郡县长吏”来看,当时并不实行分封制,排除D。【点睛】直接目的就是表面现象,直接能看出来的。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所有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的。本题所说的刺史巡察地方,直接目的是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9.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品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选官应注重品行B.

9、 选官须注重军功C. 选官应注重文采D. 应该保护官员【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科举制依靠言辞笔墨选官,而不去了解(当官者)的品行,等到后来(知道他)不称职,即使杀了他,(但是)百姓已经深受其害了。显然唐太宗是在强调选官应该注重考察为官者的道德品行,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选官须注重军功的信息,排除B;题干“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虽涉及到“注重文采”的问题,但认为选官只注重文采存在不足,排除C;由题干说“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可知这句话不是在强调“应该保护官员”,排除D。10.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名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了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

10、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褪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A. 最高监察机构B. 最高立法机构C. 最高行政机构D. 最高司法机构【答案】D【解析】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等字眼足以证明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而非监察机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最高立法机构是公民大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最高行政机构是十将军委员会,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1.恩格斯

11、说,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此判断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A. 城邦制的形成B. 梭伦改革C. 克利斯提尼改革D. 伯利克里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可知B项符合题意。克利斯提尼通过改革按地区来划分部落。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12.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其中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A. 习惯法B. 十二铜表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罗马法制的

12、起源与发展。由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习惯法不是成文法,万民法是由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市民法中发展起来的。由此知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13.古罗马法中的“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表明在古代罗马A. 重视人文主义B. 通过立法防灾治灾C. 注重保护私人利益D.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重视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无关立法防灾治灾,排除B;题中所说的不能擅自改变雨水的流道,是为了避免影响到邻

13、人的家庭利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人利益,故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环境保护意识,排除D。14.“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B. 使人们对清政府的惋惜C.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D.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可知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清政府垮台的惋惜,排除B;矛头直指清王朝,抗日战争中国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C项错误。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D项错误。

14、15.自秦朝设置太尉开始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对官员的监察,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A. 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B. 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C. 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D. 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C选项符合题意。监察机构未按要求行使监察职能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监察机构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的说法,显然不属于根本原因,B选项排除。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

15、目和工具属于监察制度的表现,D选项排除。16.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行省制B. 科举制度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诗中的“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可以判断当时推行的是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是血缘、门第;唐朝时期推行科举制,选拔的方式是考试,这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庶族地主的兴起,故选B;A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C设立于明成祖时期,D设立于清朝,时间均不符合,排除。17.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所著哲学书简里评论某国的政治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A. 光荣革命后的英国B.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