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596349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遂宁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稚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

2、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交往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谐、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谐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谐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

3、,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谐”的教化剧。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岑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溶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

4、觉”。在感发人心这点上,丘溶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个体差异性。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溶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法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1. 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 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

5、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B. 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C. 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D. 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2. 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A. 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B. 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C. 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

6、戏曲文献整理。D. 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一项是()A. 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B. 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C. 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D. 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7、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B项,“不登大雅之堂”与官方是否重视无关;“妄撰词曲,违规越礼”不符合官方意识形态,谈不上“充分发挥”与否的问题。故选B。点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

8、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D项,为创作者的自觉创作行为,不属于官方举措。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因果关系牵强,从诗文和戏曲“接受”的差异性,不能推出“更能打动受众”和“广泛性”,原文最后一段为“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故选A。文学类文本阅

9、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女俄契诃夫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

10、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

11、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

12、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

13、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

14、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

15、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有删节)4.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B. “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C. “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

16、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D. 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5.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A 5. 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