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6530135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文献综述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症状及现状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一般认为,如果学生对三分之二以上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学习,目前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应付、混日子状态,绝大部分文化课学习成绩很差且抱毫不在乎的态度,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就被认为产生了厌学。有的学者总结出小学生厌学心理具体表现为:1消极应付。表现为懒惰、视学习为包袱,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抱着消极态度

2、听课,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2畏惧回避。表现为对学习的一种胆怯心理。课堂上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做作业,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想方设法回避学习,做作业时常说“不会”。3厌倦对抗。表现为厌恶学习,不专心听讲,有时好搞小动作,发展成对学习呈对抗心理。4自卑弃学。表现为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和毅力,虚荣心强,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情绪波动,逆反心理较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忻音认为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三个方面,是指孩子对上学读书持否定的态度,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内心不愿意去学习,因而经常有逃学或借机旷课等表现。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调查到北京部

3、分小学学生,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由此可见,厌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据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大约有45%左右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有较严得的厌学心理。正如朱永新教授曾观察到的“厌学,似一股旋风在席卷。它像病菌般地在我们校园中恶性地传播、扩散,笼罩面越来越广。”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书本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甚至抵触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不良的表现。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城镇还是乡村、小学还是中学,厌学现象都普遍存在。作为基础教育危机的一种表征,我国中

4、小学厌学现象有愈来愈严重的趋势。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研究视角出发,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研究,对小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很多说法,众说纷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1、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表现在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指低级庸俗的、浅层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它往往成为流行时尚,但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和自我成长却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中有高尚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

5、生了强大冲击。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而沉溺于低劣的影视节目及游戏机、网络文化的欣赏之中。据调查发现,厌学症患者一般都崇尚低俗文化。 (2)、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是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望使得孩子们产生厌学心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

6、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 其次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厌学心理。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他们甚至在孩子面前坦言“你们这一代不管怎么学习,以后也一定是大学生了,现在无论什么大学毕业的都得自己找工作,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大学念念就可以了,不管它是什么名

7、牌大学还是破大学,反正以后都得自己出钱念大学,自己凭关系找工作。”孩子长时间的看电视、打电脑也从不过问。孩子必竟是孩子,他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听之任之,不重视,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 第三是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表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3)、学校教育的失误。虽然,素质

8、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重应试,轻素质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分数”的指挥棒还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重复机械的作业,过重的题海战术在教师中还有存在。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对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做过大型调查,调查显示,约半数的六岁至十四岁的城乡少年儿童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不符合国家标准,表现为学习超时和睡眠不足。同时,加上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不当(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改变过来,不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单纯地采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甚至厌学。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

9、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诚心地鼓励。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激励作用呢?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于是,开始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不给予帮助,不跟他们交往。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厌学学生的自尊,使他们陷于无法自拔的状态。(4)、学生自己的不良心理因素。许多厌学的孩子,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

10、严重的落后,而影响了学习的成效,也就是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第二种是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还有一种是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此外,儿童如果患有“多动症”,也会对学习成绩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常见于儿童,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男学生。其外观症状为多动、不安宁、难以调节和控制,课堂上经常不听老师讲课,注意容易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做功课或从事有组织的活动,难以坚持完成某一种游戏或事情,做事情有始无终,行为冲动,活动过多。2、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仅有其自身内在本能的原因,而且有许多客观现实的原因,这些原因直接强烈地形成或诱

11、发学生产生厌学。具体有以下几类:(1)、应试教育扼杀了小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我国的教育体制几十年来,尤其20多年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导,不论教学条件多么先进,不论教师素质有多高,也不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在宣传素质教育,都没有撼动应试教育这个根基,应试教育的观念如此牢固,是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用分数成绩、升学率、合格率、厌分率,被各类院校、学院落录取人数、录取率来说话,来定政绩。各类学校、行政、一线老师以此为目标为动力为荣辱。应试教育下的教材编制虽然不断充实最新科技知识和人文理念成分,但是都配合着考试为主导,就可以变为客观的分数题,应试教育下的教材编写虽然越来越新颖,越来越

12、符合小学生的感官,但是在老师要成绩要分数的驱动教育下,教材变成了小学生们生硬的分数符号。举一个例子,一篇好文章,比如荷花,图文并茂,是值得学生整体品味欣赏的,老师在教学中却硬要分成字词归类、段分析,思想内容,修辞方法、写作特色,仿写或片段仿写,最后设计一份检测题,看学生能考多少分来定学习好了这篇课文没有,语文是这样,数学,英语更能以考题形式来教学,做练习和评讲,本来图文并茂装贴精良的教材应该是小学生爱不释手的工具,然而目前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在应试教育下,变成了小学生恐怖之物。(2)、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产生厌学。这里要区分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学方式,两者不能等同,有的老师虽然不能教出学

13、生厌优异的成绩,但是教学方式很吸引学生,学生都爱听他的课,他的学生虽然学的阶段不是特别优异,但是走上社会后却有很多成为响当当的人才,原因在于,这些老师真正贯彻素质教育,教给学生方法而不是教给学生优异成绩,有的老师靠打骂恐吓,压迫小学生成为做题的木偶,虽也能取得好成绩,但学生幼小心灵麻木了,无所谓厌学了。其结果是不奇怪的-高分低能。有的老师采取绝招: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管学生在课堂上玩闹喊叫,总是不厌其烦的灌输,学生总有一次能听清楚、能学到。厌学不厌学不重要,知道这道题怎么做最重要,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马虎了事,方法简单,小学生因此厌学就不难理解了,学校环境差,课堂条件简陋也能让学生产生厌学等

14、。(3)、不良的社区环境使小学生厌学。小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不同于在课堂,但不可否认也受到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的影响。家里没有书房,甚至没有安静的地方让孩子读书做作业,爷爷奶奶宠爱孙子孙女,没有办法,父母不在家,没有良好辅导方法,社区环境不良,小吃店、游戏、网吧过多,零卖儿童不宜的图片卡通,这些东西对小学生的诱惑特别大,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击。三 .对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辅导方法:由于教育的局限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杜绝和解决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但国内外众多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从多方面找出各种辅导方法,使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辅导方

15、法:1、从外部客观方面着手的辅导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1)、社会方面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大力净化社会风气。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迷信愚昧、歪理邪说、低俗文化等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进一步端正社会风气。要结合扫黄打非和加强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出版市场,查封色情服务场所,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开辟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少年宫、文化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场馆都要积极为青少年组织各种活动,为他们学习知识、锻炼体魄、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提供方便。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青少

16、年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继续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端正社会风气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每个人尽自己的责任,来抑制不正之风,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使不正之风无法藏身。(2)、家庭方面家庭教育要科学化、合理化。儿童的成长是有规律,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孩子心理承受外界的刺激或压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在此局限内,外界刺激或压力可引起其积极的动机或行为,即期望的正效应;如果刺激或压力超过这一局限,只会引起消极的行为反应。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作为家长,要让孩子乐于学习,还要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掌握社会生活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