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氨气及铵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6493254 上传时间:2019-08-2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氨气及铵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氨气及铵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一氨气及铵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一氨气及铵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一氨气及铵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氨气及铵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氨气及铵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氨及铵盐,大家学习了共一年半的化学了,你们是 否相信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改变世界?,思考与交流:,哈伯,1918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因为在合成氨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氨 及 铵 盐,一、氨气,二、铵盐,夯实基础:,1.氮的固定,(1).人工固氮,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2).自然固氮:,b.高能固氮:,一、氨气,工业合成氨,a.生物固氮:,豆科植物固氮,雷雨天产生一氧化氮气体,2.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无色 气体,密度比 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1:700),有刺激 性气味,较低(易液化),如何收集?,作制冷剂,【实验4-8】 喷泉实验,实验现象:,a.烧杯内的水由玻璃管

2、 进入烧瓶内形成 喷泉;,b.烧瓶内溶液呈红色。,a.氨极易溶于水;,b.氨气分子的水溶液(氨水)显碱性。,实验结论:,1.形成喷泉的原理?,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2.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c.烧瓶必须干燥。,a.装置的气密性好;,b.气体的纯度高;,思考与交流:,(4).引发图2产生喷泉实验的操作?,先打开止水夹再挤胶头滴管。,(3).引发图1喷泉的操作是什么?,先打开止水夹再用热毛巾捂住烧瓶外壁一会儿。,1.通过氨气的喷泉实验得到启发,我们该如何设计一个CO2的喷泉实验。,2.哪些气体和溶液间也能形成喷泉?,知识拓展:,例1、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

3、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可能是( ),A.a为NH3,b为H2O B. a为CO2,b为浓NaOH溶液 C.a为Cl2,b为饱和NaCl溶液 D.a为N2,b为浓NaOH溶液,AB,NH3H2 O NH3H2O NH4OH,3.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氨水中的主要粒子有:,氨水中溶质的主要成分:,【特别说明】:,在计算氨水中溶质的浓度时,溶质认为是NH3。,NH3.H2O,H2O、NH3、NH3.H2O、NH4+ 、OH-。,NH3 HCl = NH4Cl,.与酸反应,NH3CO2H2ONH4HCO3,NH3 + HNO3= NH4NO3,2NH3 + H2S

4、O4=(NH4)2SO4,NH3少量:,NH3足量:,NH3 + H2SO4=NH4HSO4,NH3少量:,(碳铵),NH3足量:,2NH3CO2H2O(NH4)2CO3,NH3 H+ NH4+,【特别说明】:,书写NH3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 要注意区分氨气与氨水。,往盐酸中通入氨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 H+ = NH4+,往盐酸中滴加氨水的离子方程式为:,NH3.H2O H+ = NH4+ + H2O,2NH3 + 3Cl2 = N2 + 6HCl,8NH3 + 3Cl2 = N2 + 6NH4Cl,氯气管道发生泄露,可用蘸有浓氨水的棉球靠近疑似泄露点!,该反应的应用:,.与非金属反

5、应,纯氧:,NH3不足:,NH3足量:,(3)装置:,固 + 固加热型,(还可用于制取氧气),(1)药品:,氯化铵晶体、消石灰固体,(2)原理:,4.氨的实验室制法,试管口湿棉花的作用:,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 流,提高收集的氨气的纯度,并 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5)收集:,(4)干燥:,碱石灰,不可用:P2O5、浓硫酸、CaCl2,向下排空气法,(6)检验或验满:,其他常见的制取NH3的方法:,加热浓氨水法,固体烧碱或生石灰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H2O分解放出氨气。,浓氨水滴加到CaO或固体NaOH上,原理:,NH3,5.氨的用途:,返回,二、铵盐,1.物理性质:,均为能

6、溶于水的白色晶体。,2.化学性质,a.易与碱反应:,注意硝酸氨固体溶于水热效应?,任何铵盐在加热时都能与碱反应产生NH3,反应实质:,(1).对热不稳定酸的铵盐,受热分解生成NH3 和酸的分解产物。,(2).挥发性酸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NH3和对 应的酸。,b.不稳定,受热易分解:,(3).难挥发性酸的铵,盐受热分解生成NH3和 对应的酸或对应酸的酸式盐。,(4).氧化性酸的铵盐,受热分解时,温度不同 产物不同,在中学阶段不要求掌握。,4、用途:,可作氮肥,制炸药,作焊药,NH4Cl,NH3H2O,实验室制氨气,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课堂小结:,自然界中氮循环:,返回,祝大家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