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57993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汝州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1.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A. 扩大了地方权力B. 推动了经济发展C. 强化了中央权力D. 促进了文化整合【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了地

2、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了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了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2.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 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 B. 被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C. 区分伯舅关系以便扩大周的疆域 D. 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可联姻【答案】A【解析】据材料“同姓大国异姓大国同姓小邦异姓小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和异姓诸侯国的区别,同姓叔伯与异姓伯舅、叔舅体现了宗法制的内容,故材料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

3、与宗法制之间的联系紧密,故A项正确;“分封的既有同姓也有异姓贵族”是现象,不属于本质,故B项错误;区分伯舅关系是宗法制的表现,与扩大周的疆域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联姻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同姓异姓伯舅、叔舅”,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理解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和内容,再扣住“本质”一词,即可正确判断。3.宋史陈兢传记载:“(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

4、是A. 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B. “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C. 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表明“义门陈氏”体现了宗法关系;“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可知,宋仁宗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义门陈氏”体现的宗法关系来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题干“义门陈氏”体现的是宗法关系,没有涉及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故B项错误;朝廷教化百姓也是为了巩固统治,故C项包含在D项中,应排除故选D。4. 钱

5、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的前言中说:“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下列说法中与钱穆先生这段话观点最接近的是( )A. 历史认识都是从现实出发的人 B. 历史与现实是相互影响的C.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 D. 历史认识应还原到历史时空中去【答案】D【解析】材料“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表明历史认识不能仅仅从现实出发,故A项错误;历史与现实之间相互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一定高过前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6、;“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以往的历史意见”表明历史认识不能仅仅从现实出发,要把历史认识还原到原有的历史情境中去,故C项正确。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了

7、,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是西周时期,和秦始皇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时不再是军功爵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秦始皇在政治领域的贡献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中国古代的地理学非常发达,从汉书到清史稿均有地理志,元、明、清三代有一统志,府、州、县多有地方志书,舆地之书汗牛充栋。这表明古代地理学A. 服务于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B. 立足于研究自然地理的规律C. 在古代科学体系中位居主导D. 取代了史学研究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重视地理是因为地理问题决定了领土疆域问题,尤其是各地方地区的地理问题的记载

8、对中央集权有很大意义,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C选项错误,地理问题并不是主导问题;D选项错误,说法与事实不符。7.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答案】C【解析】从掌讨奸猾,治大狱“可以看出,御史大夫对百官是有督察作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官员,审理大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御史大夫的职责,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是宰相的职责;D选项唐代中书省的职责。点睛:本题以秦朝中央官制度、为切入点,解题的关

9、键是理解材料信息“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结合秦朝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划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A. 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 郡县制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C. 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D. 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郡县制也不能完全解决地方行政的弊端

10、。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已经瓦解;C项是带来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材料不能反映。9.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A. 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B. 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C. 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 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答案】A【解析】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许多普通文人通过科举跻身官僚队伍,成为官僚新贵,使得原本属于贵族的“士大夫”成为普通民众中的精英,故A 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导致了

11、官僚队伍的文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理学大力推崇文化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但均不会导致贵族的平民化,B、C、D三项错误。10.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答案】C【解析】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C正确。中书省

12、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A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B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D错误。11.隋朝建立后相继规定: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任免,每年年终须由吏部考核;州县官史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史部选用地方官,须尽用外地人;命诸州每年荐举三人到中央参加考试。这些规定A.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表明推荐是选才重要途径C. 形成了封建官僚政治体制D. 削弱了世家大族特权垄断【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朝用官选官的情况,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人事权,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体现强化君主专制的情况,故可排除A;材料中明确讲到诸州每年荐举三人,三人

13、数量之少,不能说明推荐是选才的重要途径,故可排除B;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于秦朝,故可排除C;材料表明了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人事权,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利用九品中正制垄断人才选拔的局面,故此题选D。12.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出身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答案】D【解析】据材料“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

14、身的情况”可知,从宋仁宗之后,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文驭武方针反映在枢密院长官的人选问题上就表现为以文出身,故D项正确;北宋边境战乱一直持续,没有日趋减少,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与以文驭武方针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科举取士从隋唐时期已经实行,且科举也有武举,这无法解释枢密院长官以文出身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13. 中国古语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等说法,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A. 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 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C. 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 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答案】D【解析】试

15、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家国同构的观念14.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A. 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B. 增强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 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D. 降低了监察部门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的,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制度能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但不能标志着行政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法司会审和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