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57877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4月)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姜堰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完成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第I部分客观题(7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代号填涂到答题卡上。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1. 诗经云:“千耦其耘。”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A. 井田制的瓦解B. 重农抑商政策C. 赋税制的改革D. 铁犁牛耕的运用【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人民耕田的数目和产量发生了大的变化,说明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分析选项其主要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产生和推广,D正确;A是铁犁牛耕出现的

2、影响,排除;B与题干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C与材料无关。2.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述的是A. 翻车B. 筒车C. 耧车D. 水排【答案】B【解析】材料“转来转去自行”体现了该灌溉工具的动力不是人力,根据所学可知,筒车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所以B符合题意;A翻车还需要人力,与材料不符;C是播种工具;D是冶铁鼓风装置,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灌溉工具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筒车是唐朝出现

3、的灌溉工具,由水力流动自然带动,可以节省人力翻车靠人力带动,但比筒车灵活实用,现代在中国一些偏远的得出,还可以看到筒车的身影。3. 古代中国总结出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 精耕细作的特点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 注重因地制宜【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生地、熟地、肥田、早田、深水、晚田、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所以,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正确;A、C和D不符合事实。4.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

4、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材料中所说的“它”是A. 家庭手工业B. 民营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D. 洋务军用企业【答案】C【解析】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是官营手工业,C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这种手工业排斥于市场之外,B不合题意;材料说明这种手工业品使用者为宫廷和政府,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与洋务运动无关,D不正

5、确。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形态,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5. 李约瑟描述古代中国某生产工具:“是机械学的重大创举,是最早的通过曲轴、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往复运动的机械装置。”下列图中符合该描述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最早的通过曲轴、连杆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为往复运动的机械装置”可知,

6、与其所描述的机器特征相符的是C水排;AB均需要人力来带动;D只是犁地的工具,不具备机器的特征。6.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A. 秦都咸阳B. 唐都长安C. 宋代东京D. 明代苏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题中的城主要指居住和办公等地点,市指交易场所,“城区即市区”即是指原先的分隔状态被打破,

7、根据史实,到了宋朝才打破时空上的限制,所以C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宋代之前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限制,排除AB;D不符时间“较早期”的限定。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活动7. 清髙宗实录记载乾隆上谕:“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扞格(抵触之意)”该上谕表明乾隆皇帝A. 推行以商养官B. 摒弃抑商政策C. 放宽集市管理D. 主张藏富于民【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抵触之意)”可知,反映的是多给私营商业以自由,说明放宽集市管理,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政

8、策,不可能鼓励商业发展,故AB两项错误;藏富于民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以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的上谕为内容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乾隆皇帝放宽集市管理的经济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的意思,需要对中国古代统治者经济思想或者政策的掌握。8. 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 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答案】A

9、【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的信息说明徽州富商比较注重农业观念,故本题选择A项。 B和题意无关,排除;C和题意无关,排除;D和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明清商帮9. 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10、”。材料说明“海禁”政策A. 是自然经济性决定的B. 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 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D. 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答案】B【解析】“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说明“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故选B;ACD没有体现,排除。10.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A. 三角贸易B. 商业革命C. 价格革命D. 商业危机【答案】B【解析】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17世纪,欧

11、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世界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和物种的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包括黑奴贸易,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指物价上涨,材料也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11.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A. 西欧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变动B. 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欧C.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D. 西方商业经营方式改变【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为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出现,结

12、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各国物价上升是由价格革命引起的,而16世纪末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因果关系颠倒;C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与材料无关;D与材料无关。点睛: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

13、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他们既能够更廉价地购买劳动力,又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价格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因此,在英法等国内经济体系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国家里,价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2. 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该条例A. 为击败“无敌舰队”做准备B. 导致英法七年战争C. 打击了荷兰海上贸易D. 标

14、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答案】C【解析】17世纪的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商人垄断对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从中获得大量的利润,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是想把荷兰从英国对其殖民地和欧洲各国的贸易中排斥出去,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贸易,故C正确,AB错误;经过七年英法战争,英国成为海上霸主,D错误。13.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反映出A.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明具有推动意义B. 技术创新要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C. 技术创新离不开个人努力D. 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随着市场需

15、求的日益扩大,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而早一个世纪,英国并不具备发展工业革命的条件,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科学理论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关系,排除AC两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直接原因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工业革命的背景,再结合选项分析问题。14. 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 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 工厂制度的诞生C. 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答案】C【解析】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因为当时机器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而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蒸汽动力,因此“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故选C。15. 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材料中的“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分别是指A. 英国和中国B. 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农村C. 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国家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