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643785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国内语文课程的发展与演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章 国内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是需要承传的。创新立足承传。应既“总结我国语 文教育的成 败得失” ,又 “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实验 稿),而且相比之下, 积极“ 承传”本国语文教育的 优秀传统和宝贵的 现实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更加直接,更加切实,更有本土特色,更加便于承 传、改造与创新;而且,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只有承传好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现实经验,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创新独具民族特点与中国特色,使我们的母语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周庆元 承传与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思考,湖南教育,2006 年第 2 期)

2、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回眸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 历史、哲学、 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不过回顾古代教育历史,可以从中获得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启迪。一、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设立学校,大致从虞舜时代就开始了。 “庠”、 “序” 、“学”,就是早期的学校名称。 在教育内容方面,远古至西周时期以“礼”、 “乐” 、“射”、 “御”、 “书”、 “数”,即“ 六 艺” 为基本教育内容。 “礼”,如祭祀时有祭祀礼,结婚时有婚姻礼等;“乐”,包括音 乐、 诗歌、舞蹈。 “射”,包括射箭、投掷;“御” ,包括驾车、 骑马 、习战;“书” ,包括识字、写字;“

3、数 ”,包括算术、计量。二、春秋至战国时代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教育,有三大突出特点:其一,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吕氏春秋 尊师 篇云:“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在孔墨私学的带动 下,各诸侯国的私学也都盛行起来了。其二,出现了成套的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六经” 。为了教育弟子,孔子删 诗、 书,定礼、 乐,赞周易 ,修 春秋,并以之为基本教材。 易 是哲学教材。 士礼是培养“士”的必读教材。 乐是陶冶性情的重要教材。 春秋,是孔子作的鲁国大事记,是进行历史知识、道2德、伦理等方面教育的重要教材。 书是孔子让弟子了解历史、通古今之流变的重要手段。孔子

4、非常重视“诗教” 。他说:“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又说, “不学诗,无以言。 ” (论语季氏)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办 外交,就要学诗。孔子 还说, “温柔敦厚, 诗教也”把诗教当作修养道德、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此后, “六经”被长期作为基本教材,是我国第一套比较完整的教科书。其三,出现了内容相当完备的教学论著作学记。 学记的出现,比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还要早 1800 多年。其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一些论述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颇有益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说,统治者(君子)想感化人

5、民,使之遵守秩序并习以为常,就必 须通过教育。强调了“教育”的作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论述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教学相长” 原则。善歌者,使人 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故君子之教也,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 谓善喻也。提出了善教善喻的教学原则:要疏导,而不要强迫;要激励、鼓励,而不要压制;要开通其思路,但不告诉其结论。做到这三点,则师生融洽无间,教学气氛活跃(和);学生学

6、习不受压制,自然顺利(易);无拘无束,独立思考(思)。 “和”、 “易” 、“思”三者做到了,就算 “善喻”“善教” 了。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学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3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提出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学习,课后必须进行练习。如课外不作调音练习,课内就安不准琴弦;课外不广泛涉猎声律节奏(博依),课内就不能诵好诗;课外不学洒扫应对等礼节(杂服),课内就无法进行礼教。课外没有作好这几方面的准备练习,课 内就不

7、能“ 乐学”。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要作到课内、课外结合。记问 之学,不足 为人师。必也,其听 语乎。力不能问,然后 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意思是:光靠记忆的一点学识不算学问,也不足为人师。为人师,一定要先听学生发言(提问)而后据实开讲;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说不出所以时,才加以讲解;假如讲了还不懂或不大懂,就不必再讲下去,留待以后有了问题,再因势利导。强调教师的讲解要适时、要恰当。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使用语言: “其言也,约而达(简约而透彻),微而臧(精细而完善),罕譬而喻(少用比方但能使人明白)。 ” 三、秦至清末的教育(一 ) 秦至清末的 识字写字教学这一时期识字写字教学普遍受重视,

8、课本都是当时的博学者所编写。秦代的仓颉篇是丞相李斯作的;汉代的凡将篇作者是司马相如, 劝学篇 的作者是蔡邕;南朝梁代的千字文是皇帝亲召周兴嗣编写的这些识字写字课本大多具有集中识字、易学易记等诸多优点,选择其中几种简介于下:1.蔡邕的劝学篇。多是四字为句,如:“人无 贵贱,道在则尊。 ”“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遂其锋鋩” 。“人无贵贱,道在则尊”,被后人称为“ 名言” 。晋潘岳闲居赋“ 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以及唐韩愈师说“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皆从此出。2.周兴嗣的千字文。成书在公元 6 世纪初,直到 19 世纪末,我国农村还用它来教儿童,一共使用了将近 150

9、0 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本识字写字教材。全文 125 句,1000 字,没有重复字。每四字为一句,句法整齐;押韵,讲究声律;讲究对仗。开头几句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4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 结为霜。金生 丽水,玉出昆冈3.太公家教。是中唐到北宋初普遍流行的一本童蒙课本,有些语句和口语接近,收集了当时的一些俗谚格言,如:他篱莫越,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病莫欺,他财莫取,他色莫侵,他强莫触,他弱莫欺,他弓莫挽,他马莫骑,弓折 马死,偿他无疑。罹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悔不忍饥。款客不贫,古今实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10、。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之珠。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千倾,不如薄 艺随躯。有人称此书是当时“一部格言 谚语汇海” 。这确是它的一个特点。后来的蒙学书增广贤文就是沿着这个路子编写的。4. “三、百、千” 。即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鳞所编,全书千余字。被誉为“ 袖里通鉴纲目” 、“千古一奇 书” 。请看开头一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

11、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作者佚名。全书集姓氏 400 余个。其开头几句如下: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禇卫,蒋沈 韩杨。朱秦尤 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5.宋代刘克庄编的千家诗。与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合称“ 三、百、千、千 ”,其中所选诗篇大都浅近易懂,读起来上口,学起来便当。比如第一首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其他如“清明 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肠”(清明), “春色满园5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2、”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鸟” (春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鹊楼)等,都是经过筛选的备受群众欢迎的佳篇名句。6.清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一本以学规、学则形式向蒙学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的启蒙课本。这本书对论语中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 弟,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作了通俗的解说。 这是清朝中期以后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三言课本,共1080 字,比原 三字经还要受欢迎。在解释“ 谨而信”时有这样一些话: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 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 轻 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13、 。用人物,须明求。傥不问,即 为偷。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 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解释“泛爱众而 亲仁” 时 ,说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 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解释“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时, 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可以说, 弟子规中不少内容在今天还有可取之处。7.清邹圣脉增补注释的幼学琼林。是一本曾风靡全国的幼学用书。 琼林,比喻美好如玉的书库。人 们常说: “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会看书。 ”这话有

14、一定道理。所谓“会看书” ,就是看得懂,看得快。要懂、要快,就非有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可。这本幼学,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 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典故,皆编成骈语,易学易记。下面是这本书中的一些句子:管中窥豹,所 见不多;坐井 观天,知识不广。同 恶相帮, 谓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6后羿妻奔月宫而为嫦娥,傅说死其精神托于箕尾。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 角好孙策与周瑜。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当知器满则倾,须知物极必反;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卯弃干城之将;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第一个片断对成语的解释可谓精要浅近。第二

15、个片段是人物典故。第三段是有关格言。该教材打破了四言、五言、七言的限制,该长则长,须短则短, 长短搭配,整齐中求变化;只求偶句成对,不求齐整押韵。而且在内容上大致归类,便于检索,在一定意义上有类书的功用。8.清无名氏的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 增广)是清代流行最广的蒙学教材。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书中有许多话至今流传。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画虎画皮 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三 )秦至清末的阅读教学1、阅读的内容与序列宋代以后,阅读的内容及序列大致为:小学四书孝经六经子书史书。这在三字经里有清楚的表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 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 经,始可读。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 记其事。 经子通, 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小学,此指宋人朱熹 编写的小学,其讲述洒扫、应对、 进退之节,学其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知其事亲敬长之理。“四书”。即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五 经。即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的合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