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417579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1.1.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课件(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专题通关攻略 第一阶段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包括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及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这些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和演变过程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既要知道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皇权专制的表现与危害,也要知道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对中央集权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并能够领悟古人的治国思想与方略。,一、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1.通过层层分封土地的方式,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有严格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大宗与小宗的关

2、系。周天子为天下的共主。,2.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等级关系严格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是_。宗法制是为巩固分封 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3.社会生活上:制定了尊卑有序的_,作为维护 统治的工具,并被历代沿袭。,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_;礼乐制度是维护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互为表里,二、秦到清前期,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演变,御,史大夫,郡县制,中朝,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知,州,丞相,军机处,三、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制度,品行,品行、门第,科举考试成绩,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

3、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考向一 先秦政治制度的内容(5年3考) 【再研真题】 1.(

4、2017江苏单科T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解析】选B。由“祀,国之大节”可知,祭祀是国家重大的政治活动,祭祀用的器具之一便是青铜器,因而青铜器被视为政治权力的象征,由此推断B正确;商周时期青铜器只有少量用作农具,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活动,不是一般的民众生活,故C、D错误。,2.(2016江苏单科T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D。通过材料

5、中“长兄”“长孙”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材料主要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故D正确。家族和睦指家族成员间相处融洽,与题中“长兄如父”等不符,故A错误;等级秩序指依据宗法分封制形成的社会等级分层,与题中“小儿不及长孙”不符,故B错误;贵族世袭指贵族世代继承祖先权力,是先秦贵族政治的重要特征,与题中“长兄如父”不符,故C错误。,3.(2015江苏单科T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A。从材料中

6、“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等次序可知强调的是等级秩序,联系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确定答案为A。题干中不是讲述三公九卿的内容,B排除;C、D则是地方制度,予以排除。,【考向规律】重在考查先秦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概念。通过一段原始史料或历史现象的描述,从具体情境中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体现活学活用的特点。教材以外拓展考查的较少,信息量不大,选项文字量较少。,【史识拓展】 一、宗法制 1.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

7、大夫-士的等级秩序。,3.最大特点: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二、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区别 1.宗法制涉及的关键词有“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只要材料说的是以上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2.分封制涉及的关键词有“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只要材料说的是以上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三、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8、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典题精练】 1.(2018全国卷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史记成书于独尊儒术的汉代,仁德的解释符合儒家思想,从题干和选项的意思对应关系来

9、看,A符合试题的要求;当时存在捕猎活动但是题干不能说明其是主要经济活动,排除B;C题干不能说明“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题干同样也没说明“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2018扬州模拟)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世纪金榜导学号( ),A.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解析】选

10、A。材料关键信息“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说明诸侯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选A;B、D与题意不符,C与“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不符合。,3.北宋有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该观点认为 ( ),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 B. C. D.,【解析】选B。材

11、料中“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表明 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故错误,材料中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说明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故正确,“宗法 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人家不知来处虽至亲, 恩亦薄”说明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故正确,材料主要表明宗法观念可以发挥凝聚人心、维系宗族的作用,并没有提及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的作用,并且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已经被废除,故错误,B符合题意。,考向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解决两对矛 盾的措施及选官制度(5年6考) 【再研真题】 1.(2018江苏单科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 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

12、,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唐代前期 历史解释:如何理解尚书省在唐代行政机构中的地位。,【思维脉图】,【解析】选D。由“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 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 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 后下百司”可知,唐朝前期的尚书省是全国行政运行的 中枢环节,D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指决策、 审

13、议、执行环节,题干的材料没有涉及这些环节,A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职权的是中书省,B错误。C的“阻隔”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本质,C错误。,2.(2017江苏单科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世纪金榜导学号(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由“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 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皇 帝一方面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另一

14、方面调换三省长官 的地位,以此来加强皇权,故C正确;皇帝只是“调整” 三省制,并没有废除,故A错误;皇帝这种做法的根本目 的是加强皇权,政府的行政效率不一定提高,故B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只是地位上升,材料没有体现决策权的扩大,故D错误。,3.(2016江苏单科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

15、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错误。,4.(2013江苏单科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

16、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故B错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故C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5.(2014江苏单科T21)(14分)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 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 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 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 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 (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