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16242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试题(含解析)试题说明:一为提供原创题目,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二为补充以往题目中史料辨析类型题目的不足。可研究其考查方式和考查能力。(其中还有以往题目中的一些符合史料辨析内容的题目,一并附于其间)先秦时期1.清代清经解中提到:“古之时诸侯之嫡长为世子,嗣为诸侯,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 之法”,“”应为A. 分封B. 大宗小宗C. 禅让D. 皇帝【答案】B【解析】【详解】古之时诸侯之嫡长为世子,嗣为诸侯,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即宗法制度,其目的是协调贵族之间在权

2、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统治,故B正确;分封制是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无法体现“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秦始皇开始创立皇帝制度,CD均不能解决“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排除。2.学者们普遍认为春秋以前政府实行了工商食官政策。下列史料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 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B. 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C.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D. 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答案】D【解析】【详解】“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

3、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故D正确;“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反映士农商受田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B反映的是盐铁专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是秦始皇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3.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 历史材料的

4、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4.【加试题】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

5、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A.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答案】C【解析】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多方面

6、搜集史料,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更有可能确定其真伪,与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无关,故A的表达错误而C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排除A而选C;历史诠释应该坚守客观立场,但是没法避免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影响,故B表述错误;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历史材料的研究者,其主要任务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故D的说法错误。点睛:在判断一个历史事实前,至少得先看看史料的可信程度、来源以及作者的立场,否则单纯拿着一条史料就轻易下结论,这就太不明智了。梁启超曾经这样来分析和判断史料的真伪:1)对于同一历史事实,几部史料的记载相互矛盾的,以离史迹最先最近者为可信。2)灵活运用反证辨伪。鉴别史料的误伪,最直

7、接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例反证。3)以年代为准多多收集旁证。旁证肯定会收集到很多,这些史料可以进行联系、排比、相互印证,在不断地梳理之下,真相会逐渐浮现出来。4)有些常识性的史料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提起长城,很多人都说是秦始皇修的,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确切。所以一遇到所谓的常识,必然要先怀疑。这些可以给我们判断史料的真伪提供一些借鉴。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 记载的真实性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 修撰的政治性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

8、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记载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排除A、B两项;解释历史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考点定位】史学素养史书编著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名师点睛】写入书本的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历史进程的记录和解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撰写者本人能力、学识和观念立场的影响。官方积极介入修撰史书,是想通过这一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让史书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官修史书的行为是为维护君主专制服务的,因此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色彩。6. 司马迁

9、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答案】D【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D项最贴近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选修六:史学素养7.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字是伯庸)”而到秦朝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这一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

10、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题干中的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故选A;三公九卿制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没有关系,排除B;分封制、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与“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无关,排除CD。8.“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推断这条驰道修建的目的是A. 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B. 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C. 开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11、”可知,驰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框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D正确;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A;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B;驰道修建是国内的事,不能扩展疆域,排除D。9.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史事,下列描述与该事件相符的是A.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C.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D. 燕军攻金陵,江山易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汉军”“叛军”“叛军败退”“长安”“诸王封邑”,结合所学可

12、知,西汉的都城是长安,西汉出现七国治乱,叛军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最后,汉景帝平定了七国治乱,故B正确;秦朝的都城市咸阳,不符合题意,排除A;C反映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景象,唐朝没有诸侯王,排除C;D反映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南京,不符合题意,排除D。10.史载,西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的原因包括A. 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B. 扫除烦苛,与民休息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答案】B【解析】【详解】“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反映了汉朝国家安定、人民家给人足

13、,这和西汉初期实行宽刑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关,故B正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A错误;武帝之初,国家安定、人民家给人足,与思想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反映的是霍去病出击匈奴,与武帝之初国家安定、人民家给人足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11.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创立者对其祖先追述如下政权及创立者民族史书记述出处汉刘渊匈奴汉室之甥晋书刘元海载记夏赫连勃勃匈奴大禹之后,世居幽朔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北燕慕容氏鲜卑有熊氏(炎帝)之苗裔,世居北夷。晋书慕容廆载记北魏拓跋氏鲜卑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魏书序记该记述可以说明A. 北方民族共同的民

14、族起源B. 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 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D.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汉室之甥”“大禹之后”“有熊氏(炎帝)之苗裔”“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可知,大量少数民族政权创立者对其祖先追述都体现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B正确;根据“汉室之甥”“大禹之后”“有熊氏(炎帝)之苗裔”“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可知,“共同的民族起源”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北方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排除D。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

15、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1)以上材料为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一则建议,用“/”为以上材料断句。分析该建议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材料二1972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墓主人喜在编年记中记录了自己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三十年秦国大事件和自己的人生轨迹。将之所记录大事与汉代史记对读如下:编年记史记备注昭王四年攻封陵;五年归蒲阪;七年新城陷;五十年攻邯郸;五十一年王稽、张禄死魏世家(昭王四年)秦拔我封陵;魏世家(五年)秦与我蒲阪;秦本纪(七年)拔新城;秦本纪(五十年)秦围我邯郸,楚魏救我;范雎传(五十一年)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廿年攻安邑卅九年攻怀;四十七年攻长平秦本纪(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魏世家(魏安釐王)九年,秦拔我怀城(较之编年记晚一年);赵世家载赵括兵败长平,卒四十余万,秦尽坑之,均系于秦昭王四十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