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16231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年级生物试卷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DNA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 D. 抗体【答案】A【解析】DNA属于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成分,所以选A。【考点定位】内环境的成分2.下列与动物体内K+、Na+等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N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形成B. K+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 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D.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考查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布特点的掌握和对跨膜运

2、输方式的判断及兴奋传导机制的理解,也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Na+在细胞外液中的含量很高,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主要因素,A正确.K+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特点是外低内高,运出神经细胞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错误.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的外流有关,C正确.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点睛】离子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或者是主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3.下图表示通过突触连接的三个神经元。若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 a和b处 B. a、

3、b和c处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是神经调节,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的传导和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和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判断的能力。【详解】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者树突形成的,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a 向e,另外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综合判断可知,b、c、d和e处都能发生电位变化,选C。【点睛】首先判断兴奋经过突触传递的方向,再结合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分析即可。4. 镇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 细胞体 B. 轴突 C. 突触间隙 D. 树

4、突【答案】C【解析】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而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所以它作用部位在突触间隙,与神经递质发生了作用。5. 某人大脑受到损伤,能读书看报,也能听懂别人说话,但却不会说话,这表明大脑受伤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的:A. 听觉中枢 B. 运动中枢 C. 感觉中枢 D. 言语中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某人大脑受到损伤,能读书看报,也能听懂别人说话,但却不会说话,这表明大脑受伤的区域是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故为言语区,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了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各语言中枢,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区分各语言中枢的功能及受损时的症状。6

5、.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微量和高效 B.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 通过体液运输 D. 比神经调节反应更迅速【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是生命活动的调节,涉及激素调节的特点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动物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作用效率很高,A正确. 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正确.激素分泌到体液中,再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C正确. 神经调节反应比体液调节更迅速,D错误.【点睛】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细胞,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兴奋在神经元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比激素的运输要快。7

6、.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 调节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实例考查对体液调节概念的理解,以进一步区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详解】二氧化碳是化学物质,化学物质调节生命活动、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属于体液调节,选B。【点睛】体液调节是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调节生命活动的现象。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也包括二氧化碳和血糖等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8.当人处于高温炎热的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皮肤血流量增加C. 血浆渗透压

7、相对稳定 D. 温觉感受器兴奋增强【答案】A【解析】【分析】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增加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详解】炎热环境中,皮肤中汗腺的分泌增强,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正确;由于血液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血浆渗透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体温调节的详细过程,明确高温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

8、相对稳定,并能够对该过程中人体的一些生理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9.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A. 过敏性鼻炎 B. 血友病C. 艾滋病 D. 系统性红班狼疮【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免疫失调,主要是免疫失调病的种类和实例,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详解】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病,A错误. 血友病是遗传病,B正确.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C错误. 系统性红班狼疮是自身免疫病,D错误.【点睛】免疫失调病包括免疫过强和免疫过弱,免疫过强有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10.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

9、射根部(如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角度逐渐减小B. 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 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或分解有影响D. 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详解】根据表中弯曲角度和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可知,超过一定浓度后,随外源生长素的浓度增大,弯曲角度逐渐减小,A正确.与对照组比,低浓度外源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外源生长素抑制生长,所以

10、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正确。从图表中无法判断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有没有影响,C错误。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根向背光一侧弯曲,所以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单侧光照射,结合运输抑制剂组分析,显然单侧光可能影响了根部生长素的横向运输,D正确。【点睛】分析实验组时要和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该实验有空白对照组和运输抑制剂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11. 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参考A.

11、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的年龄结构C. 种群的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解析】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年龄结构。1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 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是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考查相关知识的识记情况,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有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不是所有的生物,不是生物群落

12、,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结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点睛】生物通过种群内的个体间的交配进行繁殖,种群是繁殖的单位,因此是进化的单位;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13.红火蚁种群出生率如曲线I,死亡率如曲线II,则该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的时间是A. a B. bC. c D. d【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的容纳量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即出生率=死亡率,由图可见c点的出生率=死亡率,选C。【点睛】出生率大于死亡

13、率,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下降,相等时种群数量不变。14.下表是某学习小组调查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析正确的是A. 表中所列出的三种动物均为消费者B.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表中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C. 实验探究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D. 调查时应尽量在土壤深层取样【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蚯蚓属于分解者,A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由题表可知本实验探究

14、了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C 正确。调查时应尽量在适合生物生长的土壤深层取样,D错误.【点睛】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15.甲地发生过森林大火,乙地火山喷发后形成裸地,之后均发生了群落的自然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不同B. 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会发生改变C. 甲、乙两地发生演替的速度不同D. 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群落演替考查演替的类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演替的速率,属于基本知

15、识的考查。【详解】森林过火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裸地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往往会发生改变,B错误.甲、乙两地自然条件和演替类型不同,发生演替的速度不同,C正确.一般情况下群落演替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营养结构变得复杂,D正确.【点睛】判断初生演替和初生演替关键是看有无土壤条件和繁殖体,有则是次生演替,无则是初生演替。16.“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能把“落花”转化为 “春泥”的生物属于A.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生产者C. 消费者 D. 分解者【答案】D【解析】【分析】考点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主要是分解者的功能,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基础题。【详解】“春花”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残骸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