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407805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含解析)湘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选择题(2019河北五校联考)如图反映了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19502050年城市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读图,完成12题。12007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25亿,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31亿。此两者之间的差额代表()A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B农村向城市迁移的人口C旧城区的改造 D逆城市化的进行2据图可知()A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平均城市化水平随着逆城市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D未来人口增长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

2、解析:1.B2.D第1题,20072050年预计世界城市人口增加比世界人口增加多6亿,主要是城市化导致的。故B项正确。第2题,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以欠发达区域(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为主;19502050年较发达区域城市化水平缓慢上升;2020年欠发达区域城市人口预计将超过其农村人口。故选D项。(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如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读图,完成34题。3据图可推断()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城市化可能会导致()A生物多样性增多 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 D城市热

3、岛现象出现解析:3.A4.D第3题,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中期加速阶段;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较慢;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第4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城市化过程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土地质量下降;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2019重庆模拟)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

4、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56题。5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主要是基于()A城市化水平 B人口密度C人口数量 D经济发展水平6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A城市中心萎缩加剧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D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解析:5.B6.D第5题,“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占地

5、面积大,故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小的国家。第6题,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会使城市建设占用土地太多,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D对;与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失业人数增多关系不大,A、B错;城市面积扩大,会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C错。(2019南昌调研)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如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图(图中数字单位为分钟)。读图回答78题。7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的道路是()A甲 B乙C丙 D丁8下列交通方式,对缓解“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A市区

6、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C高铁 D高架道路解析:7.A8.C第7题,读图可知,在高峰时段,甲线路单位距离用时最长,说明交通最为拥堵,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连接,故A项正确。第8题,市区快速公交系统能够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客运量,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地铁受地面交通、建筑物影响小,运量大,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高铁一般承接城市之间的中远途运输,对于城市交通影响不大;高架道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也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2019安庆重点中学联考)在干旱区,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洲及背景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读绿洲城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图,完成911题。9绿洲城镇与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相比()A环境承

7、载力大 B社会文化差异小C经济基础薄弱 D交通通达度较高10制约绿洲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 B风沙C矿产 D水源11下列措施中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的是()A荒漠化治理 B水利设施的建设C人工植被的培养 D光照资源的开发解析:9.C10.D11.D第9题,绿洲城镇规模较小,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较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明显要薄弱。第10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绿洲城镇位于干旱地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第11题,沙漠化的治理、水利设施的建设、人工植被的培养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较大,而光照资源的开发对其作用较小。二、非选择题12(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宋

8、代临安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地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下图为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1)宋代临安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河流穿城而过。简述该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2)古代都城的建设一般都采用传统方正规矩左右对称的空间形态,而宋代临安城的布局则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简析形成这种城市形态的原因。(3)临安城在充分适应城内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分析地形、气候要素对宫城的选址的影响。解析:第(1)题,“功效”是指功能、效果(好处

9、)等,注意这是古代城市。第(2)题,注意图中地形、河流、湖泊位置分布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第(3)题,“南宫北市”是指南部为宫城(居住区)、北部为商品交易市场。图示河流众多且由南向北流,说明地势南高北低;该地水网密集、为亚热带气候而夏季湿热、冬季冷湿。答案:(1)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水资源丰富)供水和排水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运输便利(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节省建设成本)。(2)临安城的发展适应周边环境,城市西侧受到西湖限制;东侧受到钱塘江限制;南部又有山地分布(凤凰山);北部、东部为平原,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内的运河水道相互贯通,构建了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骨

10、架,所以城市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3)南部山地地势较高,山麓之上远离密集的水网和潮湿的空气,可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具有优越的宜居条件;山麓之上夏季通风顺畅凉爽,冬季温暖湿润,生态环境(植物长势)良好。13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6年9月45日,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一次G20峰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之一,2015年城市化水平已达63%。但浙北、浙南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目前,以具有特色网络经济为背景的“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初具规模,2015年浙江淘宝村已达280个,领跑于全国。下面图甲为浙江省等高线

11、地形图(单位:m),图乙为浙江省淘宝村形成示意图。(1)分析造成浙江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2)分析G20峰会的举办对杭州城市发展的有利影响。(3)简述淘宝村的形成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浙北、浙南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差异较大;结合设问可知南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以结合材料逆推。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低则城市化水平低。从图甲中可看出,浙江南部地区等高线数值较大且分布密集,故可知浙南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山区面积较大,交通不便,人口密度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第(2)题,G20峰会的举办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等要求较高,因此要求杭州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此外,G20峰会的举办还能促进该城市高科技产业、旅游业及商业的发展。第(3)题,有利影响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就业等角度分析。答案:(1)浙江南部地区丘陵、山区面积相对较大,人口相对稀疏;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等。(2)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科技产业和低碳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旅游业、商业贸易的发展。(3)促进产业升级;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增加就业,扩大市场规模;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企业分工与合作;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