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400597 上传时间:2019-08-26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6.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美苏等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实】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_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 (2)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十月革命,2.内容: (1)实行_。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 (3)取消_。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余粮收集制,国有化,自由贸易,3.特点:兼有“战时”和“_”两种特色。 4.作用:集中力量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_,取得 国内战争的胜利。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政策引发 经济、政治危机。,共产主义,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2.内容: (1)农业: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支配 余粮。

2、(2)工业:解除部分企业的_,允许多种经营。 (3)贸易:恢复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_。,粮食税,国有化,货币流通,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迅速恢复,有 利于稳定_。,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 1.方针: (1)优先发展_,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实行单一的_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推行_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重工业,公有制,农业集体化,2.评价: (1)功绩。 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体制和新型工业 化模式。 两个_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为后来_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五年计划,反法西斯,(2)弊端。 片面发

3、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_的滞后。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生产积极性。 长期的计划指令,压制了_和企业的积极性。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_的重要原因 之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轻工业,地方,苏联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农业上,取消农产品的_制,实行收购 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 米。工业上下放_,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_;对斯大林模式弊 端缺乏_,无法从根本上突破。,义务交售,企业权利,斯大林模式,科学认识,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 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_。 (2)

4、评价。 苏联_与美国相匹敌。 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 期。,经营管理,军事实力,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对企业实行_和承包, 并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2)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_,最终导致 苏联解体。,租赁,政治领域,【史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 具有“战时”“共产主义”及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管理,违反经济规律的特点。 2.新经济政策的“新” (1)所有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

5、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3.斯大林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2)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3)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条件: 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 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 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2)特征: 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

6、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盛行,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5.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

7、革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7)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史思】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 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迁移运用:如何理解材料中“背离了经济规律”“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的含义?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所以说它“背离了经济规律”,而它在战争时期为集中物力、财力打

8、败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它“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新经济改革】 材料一 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产品及接受订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材料二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迁移运用:指出两段材料分别表明了苏俄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材料一表明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反映了市场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材料二表明过渡方式的变化。,3.【斯大林模式】,迁移运用:从以上图表得出哪

9、些信息? 提示:从图表的数字比较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迁移运用: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和实质。,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质上没有新的突破。,考点一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举史论证】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 坏的国家里,实行

10、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 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 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问题驱动1】依据史料分析列宁实施该政策的目的。 提示: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战争的胜利;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材料二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问题驱动2】材料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代的是什么?列宁主张

11、“退却”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依据:生产力的提高是党刻不容缓的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难以实现,继而造成严重经济、政治危机。,【问题驱动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前后实行的经济政策有何主要不同。 提示: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而言,是指利用商品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史论点睛】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三大特点:具有“战时”“共产主义”及否定商品货币关系、靠军事手段管理、违反经济规律的特点。,2.评价: (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

12、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二、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1.从阶级关系来看: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2.从管理体制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

13、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3.从经济运行机制角度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的产品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 4.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角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备选史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对点特训】 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

14、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析】选D。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多地剥夺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D项正确。,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 【举史论证】 材料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 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 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 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问题驱动4】材料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提示:社会上缺乏

15、自由氛围;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问题驱动5】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提示: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史论点睛】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