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390236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时规范练19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人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规范练19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2018四川成都第一次诊断检测,24)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B.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C.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D.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B解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由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

2、方使用”,可知学者认为井田制瓦解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使用,说明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于土地私有制确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土地制度与生产力的关系,没有体现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12月联考,2)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

3、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3.(2018河南豫北豫南名校第二次联考,3)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江淮地区农业发展,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故A项错误;重农政

4、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4.(2018福建泉州质量检查,4)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 500支出赋役2 989日常开支7 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答案D解析精耕细作与材料中“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耕织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小农家庭支出超过收入,无法

5、说明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故C项错误;表格中的支出超过了收入,说明了小农经济生活艰难,故D项正确。5.(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4)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知()关中西汉东汉凉州西汉东汉并州西汉东汉240万50万128万40万330万70万扬州西汉东汉荆州西汉东汉益州西汉东汉320万430万350万620万470万720万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

6、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黄河流域城市,由此可知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无法得出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6.(2018山东滨州期末,9)1712年,康熙帝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体现了清朝初期人口越来越多,侧面反映了

7、农业生产应当是比较繁荣的,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将人头税摊入田亩税,对农业税进行了重大改革,不能反映商业税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的措施,并不能体现当时人地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实际上废除了人头税,这是赋税征收的重大转变,故D项正确。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二,2)出土地点考古发现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山东齐国临淄故城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里”字样上表为不同

8、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答案C解析由材料不能推断出手工业者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品的制造状况,而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品普遍标注制作者姓名说明民营手工业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概况,且官营手工业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故D项错误。8.(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12月联考,3)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了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

9、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盐铁政策的变化,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概括盐铁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盐铁由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发展的东汉时期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中央的经济权力在减小,故C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9.(2018山西太原期中,9)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

10、,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该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可知生产样式决定社会需求,故D项错误。10.(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12)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

11、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骎骎致富矣。”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答案B解析材料未提及市场需求对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许大郎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规模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11.(2018安徽高中十校11月联考,6)黄道婆

12、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答案C解析从材料“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不是得益于优良棉种的引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黄道婆传授和推广棉纺织技术,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

13、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12.(2018河南洛阳期中,6)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这种现象()A.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B.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区域性种植和生产经营特点,并未说明南北方的经济的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我国仍以传统的粮食、棉花等种植为主,并未改变农业经济结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的产品不一样,这有

14、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长途贩运的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中国的南方

15、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