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378000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6 遗传的基本规律 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案6遗传的基本规律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2017山东枣庄高三期末)一批小麦种子中AaAA21,将它们自交2代后,AA、Aa、aa的比例分别是(A)A.、 、B.、C.、 D.、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AAa21,AA占,Aa占,它们自交1代后,子代AA占,Aa占,aa占;自交2代后,子代AA占,Aa占,aa占。2(2017山东滨州高三期末)多瓦夫兔毛色有黑、灰、黄、白,分别由基因PA、PB、PC、PD控制,某兴趣小组为确定控制毛色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取多只各色纯合个体分别与其他毛色纯合个体杂

2、交,并形成6组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有2组为灰毛,有1组为黄毛。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APA分别对PB、PC、PD显性B该种群决定毛色的基因型有6种CPA、PB、PC、PD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不同D基因型为PAPB与PCPD个体杂交,子代毛色有3种解析由于杂交子代毛色有3组为黑毛,有2组为灰毛,有1组为黄毛,所以可判断PA分别对PB、PC、PD为显性,A正确;该种群决定毛色的基因型有432110种,B错误;PA、PB、PC、PD在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属于复等位基因,C错误;基因型为PAPB与PCPD个体杂交,子代毛色只有黑毛和灰毛共2种,D错误。3(2017安徽省

3、安庆市高三上学期期末 )小麦的抗病和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无芒和有芒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用纯合的抗病无芒和感病有芒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为抗病无芒,F1自交获得F2的性状比例为9331。给F2中抗病无芒的植株授以感病有芒植株的花粉,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B)A16821B4221C9331D25551解析用纯合的抗病无芒和感病有芒作亲本进行杂交,F1全部为抗病无芒,说明抗病无芒为显性性状,则F2中抗病无芒的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AbAaBBAaBb1224,其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BAaaBab(2/32/3)(2/31/3)(1/32/3)(1/31/3)4221,所以抗病无芒的

4、植株授以感病有芒植株aabb的花粉ab,后代的性状分离比4221,故选B。4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摩尔根最早能够推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B)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为11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CF1雌性果蝇与白眼雄性果蝇杂交,后代出现白眼果蝇,且雌雄比例为11D白眼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后代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解析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 F1全部表现野生型,且雌雄比例为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为显性性状,不能推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1杂交后代中出现性状分离,且

5、白眼果蝇全部为雄性,说明这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具有该性状,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1雌性果蝇与白眼雄性果蝇杂交,后代出现白眼果蝇,且雌雄比例为11,该结果不能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项实验是一个测交实验,是用来验证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推断的正确性,但不是最早推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5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如下图)。由此可以推测(C)A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等于女性C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D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

6、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解析片段是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男性女性是一样的,A错误;片段是同源区段,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病率可能等于女性,B错误; 片段位于Y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患病者全为男性,C正确;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人群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D错误。6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是ZZ。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鸡均为芦花形,雌鸡均为非芦花形。据此推测错误的是 (C)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而不可能在W染色体上B雄鸡中芦花鸡所占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7、C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中雄鸡表现型有一种,雌鸡有两种D让F2中的雌雄芦花鸡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3/4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控制鸡羽毛颜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且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所以显性性状在雄鸡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隐性性状在雌鸡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假设控制芦花的基因为B,控制非芦花的基因为b,则F1中芦花雄鸡能产生ZB、Zb两种配子,非芦花雌鸡能产生Zb、W两种配子,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得到的F2雌雄鸡均有两种表现型;F2中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BW、ZBZb,杂交后代中只有ZbW为非芦花鸡,占1/21/21/4,芦花鸡占3/

8、4。第卷(非选择题共64分)二、非选择题(64分)7(10分)(20172018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表示某个家蚕体内两个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只表示了两对染色体)。请据图回答:(1)图甲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判断的依据是_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_。(2)图乙是不是图甲直接形成的子细胞,_不是_,判断的依据是_图甲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与图乙不同_。(3)若图乙所示细胞没有发生基因突变,而1、2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分别是 A和a,可推断之前发生了_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_。(4)研究表明,雌性家蚕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又互换。雄性家蚕

9、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上,通常可形成数量不等的四种配子(两多两少),但是若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位置相距很远,则可形成比例近似1111的四种配子,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情况相似。现有基因型为AABB、aabb的家蚕品系,两对基因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请以这些家蚕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验证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很远(用文字描述)。方案一: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家蚕为亲本进行杂交,取F1雄、雌性个体相互交配,若后代四种表现型比例接近则证明家蚕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很远方案二: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家

10、蚕为亲本进行杂交,取F1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进行正、反交,若F1()与aabb()的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而F1()与aabb()的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则证明家蚕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相距很远(只要求答出一种方案)。8(18分)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A、a遗传因子控制),抗锈病和感锈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隐性分别由R、r遗传因子控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均独立遗传。以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作

11、出的统计结果如图:(1)丙的遗传因子组合是_AaRr_,丁的遗传因子组合是_aaRr_。(2)F1形成的配子种类是_AR、Ar、aR、ar_。(3)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F2的_1/2_。(4)写出F2中抗锈病个体的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_RRRr12_。(只考虑抗锈病和感锈病一对相对性状) 解析(1)由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丙),判断毛颖、抗锈病为显性性状,亲本甲、乙的遗传因子组合分别是AArr、aaRR;丙的遗传因子组合是AaRr;由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比例作出的统计结果图判断丁的遗传因子组合是aaRr;(

12、2)因为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分离,而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因此F1形成的配子种类有AR,Ar、aR、ar四种;(3)丙的遗传因子组合是AaRr,丁的遗传因子组合是aaRr,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1(3/41/21/21/4)1/2;(4)由于只考虑抗锈病和感锈病一对相对性状,即RrRr,故F2中抗锈病病的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为RRRr12。9(18分)自然界的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如图为其性染色体简图。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片段),该部分基因存在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1、2片段),该部分基因不存在等位基因。在研究中

13、发现,大麻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存在,已知该抗病性状受显性基因B控制。(1)由题目信息可知,控制大麻是否具有抗性的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中的_1_片段。(2)大麻雄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不可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的是图中的_1和2_片段。(3)现有抗病的雌雄大麻若干株,只做一代杂交实验,推测杂交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除第(1)小问外的哪个片段作出相应的推断。(要求只写出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和相应推断的结论)_如果子一代中的雌雄株中均表现为多数抗病、少数不抗病,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图中的I片段。如果子一代中的雌株均表现为抗病,雄株多数抗病、少数不

14、抗病,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图中的2片段。_。(4)若通过实验已确定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2片段,想通过杂交实验培育一批在生殖生长之前就能识别雌雄的植株,则选择的亲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代中雄株表现型为_不抗病_,其基因型为_XbY_。解析(1)雌雄个体中均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存在,因此控制大麻是否具有抗性的基因不可能位于Y染色体特有的片段,即1片段。(2)1和2片段无同源序列,因此不能通过互换发生基因重组。(3)现有抗病的雌雄大麻若干株,只做一代杂交实验,杂交后,根据后代性状比例分析即可得出结论。(4)可选用亲本XbXb和XBY杂交,后代雄株XbY均不抗病,雌株XBXb均抗病。10(18分)萨顿运用类

15、比推理方法提出“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和其他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下:P红眼(雌)白眼(雄) F1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F2红眼(雌雄)白眼(雄)3/41/4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_支持_(填“支持”“不支持”)萨顿的假说。根据同时期其他生物学家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的事实,摩尔根等人提出以下假设:_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_,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不考虑眼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情况)(2)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力图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以下实验图解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 P红眼(F1雌)白眼(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