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365518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9.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内容索引,核心素养,达标检测,基础落实,基础落实,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条件 (1)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 。,士,私人讲学,(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 ) (2)“百家争鸣”中的“争鸣”意味着各派的思想主张绝对不同。( ),判断正误,2.概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 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2、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 (2)百家争鸣: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发展学术,思想解放,思想道德,“百家争鸣”,图解历史,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思想 强调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材料 子

3、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思考 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问题思考,提示 内容:恭、宽、信、敏、惠。 目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2.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仁政,性本善,仁义,人之性恶,礼乐,(2)历史影响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对比,深化理解,三、道家

4、、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春秋晚期:老子 哲学观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 政治主张:提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 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战国时期:庄子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 的。 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无为而治,人类社会,相对,差别观念,老子的“无为而治” (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概念辨析,2.法家 (

5、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评价: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法治国,大一统专制,问题思考,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提示 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3.墨家 (1)代表人物: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2)主张 “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节用”: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尚贤”:反对任人唯

6、亲。 (3)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色彩。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归纳总结,知识结构,核心素养,解读 从时间上看,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时期,活跃于战国时期,终止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从空间上看,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分布于齐鲁一

7、带与中原地区。,百家争鸣的时空分布,针对练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了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解析 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 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 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

8、,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应用1 材料一反映的是孔子“ ”的思想,倡导以德治国,反对统治者任意刑杀。,仁,材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应用2 材料二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源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很强的_意识。,民本,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

9、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应用 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针对练

10、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析 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达标检测,1,2,3,4,5,6,1.(2018周口高二期末)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11、.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解析 材料该学派主张“绝圣弃智”,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1,2,3,4,5,6,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以民为本 C.主权在民 D.克己复礼,解析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故B项正确。,解析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出身于平民,他的观点代表了下层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两者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造成儒墨两

12、派观点的不同,故D项正确。,1,2,3,4,5,6,3.(2018邢台高二期末)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 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 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1,2,3,4,5,6,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顺境信儒,逆境崇道。”此格言体现了 A.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 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 C.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 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解析 “顺境信儒,逆

13、境崇道”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关系,故C项正确。,1,2,3,4,5,6,5.(2018乐山高二期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 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 儒家倡导仁政,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1,2,3,4,5,6,6.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意思是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这体现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