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6349368 上传时间:2019-08-25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 壁,【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走近作者,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歌诵读,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诗歌赏析,1、开头为什么

2、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2、历史上一般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3、体会后两句议论的妙处。,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以二乔的命运隐喻东吴的存亡,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

3、功之处。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合作探究,1.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同时,诗人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把握时局,不要因轻敌而亡国。,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