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6238432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 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

2、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

3、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其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理性意识,主动反省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伤害,自觉选择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可以使生态公民摆脱人类物质需求欲望的束缚,摒弃“自私、贪婪”本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再次,生态公民具有生态感恩意识,总是怀着感激之情善待自然万物。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物质满足和精神享受的馈赠,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 的敬重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生态危机一方面可以归结为公共资源的破坏,因而需要公共人在场以保护公共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归结为生态道德的滑坡,因而需要

4、生态人出场以重塑生态精神。公共人在伸张公共资源分配正义的过程中提升了生态道德意识,并逐渐具有生态人的品质;而生态人在遵循生态道德规范行事的过程中提高了生态正义观念,并逐渐具有公共人的气质。只有培育兼具“公共人”与“生态人”两种品质的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能真正到来。(摘编自李波 于水生态公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体现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B通过言行表达利益诉求,制定环保法规,是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主要方式。C生态公民具有敬重和热爱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5、D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B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C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D文章在阐释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时,都是先界定概念内涵,然后做特征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生态公民应有生态合作观念,主要是因为在参与生态公共事务时个体力量太弱小。B生态公民兼具“公共人”“生态人”两种品质,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6、C如果某人能在生活中遵循绿色生活方式,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人。D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5分)局长的乳名局长是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县政府工作的,由于工作出色,没几年就被任命当上了局长。局长有个乳名叫粪蛋。局长生在农村,从小到大都是被长辈叫着乳名长大的,很亲切、很自然。局长有大名,而且还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自从进城工作以后,不管是上级还是下级都是称呼他的大名和官衔过来的,挺文雅,挺自豪,没人知道他的乳名。一日,局长乡下的父母来城里看望他,门卫一听是局长双亲,忙让进大院

7、,指着会议室说:“局里召开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会议,我们局长正在讲话,要不您二老等一会?”局长父亲说:“这讲话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结束,俺老两口还有几十公里的路要往回赶呢,不行,我还是现在就把他叫出来交待几句话。”门卫无奈只好由着他去。局长父母半推开会议室的门,见局长的手正做刀状向下用力砍去,说:“以后谁不注意文明用语,有损机关形象,我就要严肃处理他!”局长父亲等局长这句话刚讲完就忙叫道:“粪蛋,你出来一下。”局长一怔甩脸向门口看去,见是父亲手拽着拉手,头向里探着,正叫自己的乳名。局长的脸立刻胀得通红。他转过脸想继续讲话不搭理他们,局长的母亲开口说:“粪蛋,你爸叫你你没听见?”这时,全会议室的人都捧

8、腹大笑起来,大家这才知道局长有个乳名叫粪蛋。局长十分恼火地一下子站了起来,不料,由于起立用劲过猛,大腿碰到桌子,茶杯盖儿弹了起来又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张秘书,你马上把这两位老同志带到我办公室。”立刻,全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局长草草结果讲话虎着脸来到办公室,说:“你们咋来了?”局长父亲说:“咋这种口气哩?你几个月都没回家,我和你妈来看你也错了?”局长说:“那你也不能当着那么多人叫我的乳名吧?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局长父亲反问说:“咋了,当了局长就不让叫粪蛋了,不让叫粪蛋那让叫啥?”局长说:“叫啥?你在家叫我粪堆、粪叉、驴蛋、狗蛋都行,可就在这儿不行,这是局机关,你要顾及我的身份,你得称我唐局长

9、,唐红刚局长,这叫文明,是维护我的尊严,懂吗?”局长父亲气的胡子一抖一抖地,喘着粗气说:“好你个孬种,把我和你妈当同志不说,还教训起我来了。你记住,在我们这,你永远是粪蛋、粪蛋、粪蛋!”说完把带给局长的东西一摔,拉起老伴回了老家。局长父亲回到家就病了,乡亲们了解到病因后,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局长闻听父亲气出了病,赶忙回去看望。一进村,那些眼明的、有求局长办事的,都客客气气地说:“局长回来了”,“唐局长来了”,而原先见了局长亲切地称他“粪蛋”的长辈们,现在碰到局长却都斜着眼说:“唐红刚局长您来了!”臊的局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回到家里,局长蹲在病歪歪的父亲床前,哽咽着说:“爹,粪蛋来看您老

10、来了!”说完,一阵难过,眼泪掉了下来。局长父亲拉过局长的手叹口气说:“粪蛋,好儿子,你管了百十号人,也不易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两段的概括介绍,平淡而朴素,不动声色,表明局长前段人生的路途非常顺利,而乳名的“自然”与大名的“自豪”,却暗含了父子冲突的可能。B.会议室的人们捧腹大笑,表明单位职工对局长有这样难听的乳名感到意外和惊奇,村托出唐局长的尴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局长起立时摔碎杯盖的细节描写,巧妙而精准地表现了局长在这种环境下的惊慌、尴尬和恼羞成怒的复杂心情。D.局长对父亲的称谓有“老同志”,“你”,最后才喊的是“

11、爹”,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局长感情和认识的细微变化。5.小说中多处写到唐局长提及“文明”一词,而局长父亲却在公众场合称呼儿子不那么文雅的乳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从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6分)6.有人认为如果小说结尾父亲改称儿子“红刚”,和解的意味会更明确,小说的意蕴会更深远,你认为如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

12、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

13、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

14、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

15、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6分 )(1)事实依据: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