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6218947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六年级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三首》(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苏轼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前两首诗 2.重点理解诗句中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3.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4. 学习诗人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手法。 核心素养: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古诗文修养,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

2、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句子赏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翻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翻译: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

3、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 而“新”的内涵丰富。一方面,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另一方面,而又安时刻新愁之外,心中还有很多忧愁。,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

4、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写作借鉴,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这种写法叫做:,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虚实相间,两相映衬,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

5、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重点字词,词句注

6、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整首诗翻译,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

7、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思考,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比喻。先写云,后写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既写出了天气骤变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赏雨时的喜悦心情。,2.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第一句写云黑,没来得及遮住山 第二句写雨白,像跳动的珠子 .,第二课时,1.背诵并默写西江月,了解辛弃疾及词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句中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3.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

8、意境 4. 学习诗人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手法。 核心素养: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古诗文修养。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唐诗,宋词,元曲,长短句,豪放派,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辛弃疾,号稼轩,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词以沉雄激越著称,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长江,夜行黄沙道中,(我)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释题,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9、旧 时/ 茅 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桥 / 忽 见,西江月,辛弃疾,(押“an”韵),理解诗句,1、借助注释 2、看图 3、单音节词 变双音节词 4、调换顺序 5、补充词语,明亮的月光照到枝头,惊飞了另一枝头的喜鹊,微风吹来,惹得蝉儿在半夜里轻声嘶鸣。漫村遍野的香气,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喜悦之情萦绕心头。 天边有几颗星星,山前下了几滴小雨。从前土地庙周围的树林边有一家茅草盖的旅店,啊,过了溪上的小桥,转个弯,它就忽然间出现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赏析,意象,蝉鸣,喜鹊,稻香,蛙声,以动衬静,听觉,视觉,嗅觉,夏夜给人的感觉,清幽,舒适

10、,令人神往,明月,名句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盛夏时节, 晚风送来阵阵稻花的清香,远处一片蛙声,仿佛在预示着一个丰收年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丰收的祈盼。,辛弃疾号稼轩,“稼”是“庄稼”的“稼”,他一直看中农事,关心农民喜乐,只有有了丰收年,百姓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名句理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将对丰收的盼望融进自然之景,(寄)融情于景,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诵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赏析,数量词,七八个,两三点,好在何处,有意境美,透露出轻巧随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赏析,为什么昔日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而词人找不到呢?,生活的乐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遇雨,黄沙道上,旧时茅店,喜出望外,避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诵读,配合记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纷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听到了知了轻叫,众蛙齐鸣,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不禁欢快地唱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走着走着,骤雨将至,茅屋立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中不禁兴奋地唱道,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写作特色,以动衬静

12、,融情于景,语言质朴清新,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首词勾画了一幅 图,夜色 ,气氛 。表达了诗人对 的喜悦和对 的热爱。,这首词中毫无沮丧和颓唐之情,作者完全沉浸在丰收,喜悦和闲适的心情中,从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辛弃疾的豁达心境,那种寄情于山川的情怀。,言为心声,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辛弃疾怎样的精神追求呢?,配乐朗读,演练,1、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中以动衬静,写出夏夜宁静的句子是:_,_。 2、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丰收的喜悦的诗句是:_,_。,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放怀天地外,得意山水间,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稼轩老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