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6172956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440 大小: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40页
组织行为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40页
组织行为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40页
组织行为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40页
组织行为学(_第5页
第5页 / 共4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4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目标,增强您的人际技能 增强您的交流技能 增强您的认知技能 增强您的专业技能 开发您对于组织行为观念与技能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力,课前准备学会倾听,听是一回事,听见了是一回事,听懂了又是一回事,听懂并运用于实践当中才是真的明白。 学习组织行为学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可以听清楚话儿的耳朵。,课堂学习与时俱进,做得体的事,说得体的话。 寻找自己的位置 培养自己审时度势看清环境变化的眼光 不要执着于自己的经验,养成迅速适应环境的习惯,第一讲 组织行为学:概述与前沿,一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 三、组织行为学前沿 四、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五、组织行

2、为学研究的趋势,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泰勒为代表的管理者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成为管理理论产生的标志 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试验”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人群关系理论”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正式定名“行为科学” 60年代中叶,行为科学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内容:企业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能 代表人物和著作:阿吉雷斯个性与组织 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 权变观点进

3、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内容: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化的、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情境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A、两个基本假设: “观念人” 的假定:人在本能上确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然而,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生活组织”的假定:不能仅从单纯的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的职能。 B、理论假定的突破给组织行为学的启发和要求 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 对企业个体的研究转变为对企业员工整体的研究 是人们对企业管理本质的

4、认识从硬性的方法制度转变为软硬兼备的艺术技巧,一、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广泛应用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文化人类学以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成果,以人为中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探求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发展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规范、激励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简言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

5、的学科特点;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的因变量主要包括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员工满意度等四项因素。,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a.生产率: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指标。通常要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衡量; 效率:对资源的利用; 效果:对目标的实现 两者间的均衡即为生产率;,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b.缺勤率:任何组织的缺勤率超过一定程度,都会对生产率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讲,组织行为学要关心缺勤率。但并不是所有的缺勤都是坏事,如疲劳状

6、态的医生、飞行员缺勤比上班后不能正常工作对组织更为有利。,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c.流动率:组织中的流动意味着招聘、培训、解聘等事情的发生,也意味着一些关键岗位缺少熟练工。这会增加组织的管理费用、损失。因此,要控制流动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流动都是不利的。,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d.员工满意度:员工希望得到的利益与其实际得到的利益的差距。满意的员工比不满意的员工有更高的生产率。满意度与缺勤率、流动率负相关。 传统观念:满意-不满意 现代观念: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三)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 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 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组

7、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与规律 社会行为:核心问题是结构与情境,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去了解、预测控制人们的行为。 行为的解释 行为的预测 行为的控制,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四)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和配置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的变革和发展,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个体差异 完整的人 行为有因 渴望尊严 共同利益,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一)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

8、相同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有差异是好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关心个体在组织做什么、怎样做,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 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霍氏(美国学者霍夫斯泰德 Greet Hofstede)文化五维: 个人主义倾向:即个人主义(松散,如美、英、荷兰等) /集体主义(紧密,如诸多亚洲国家)的分野 权力距离:表现为人们权力、权威、尊敬和崇拜的程度。 风险或确定性规避 表现为社会人群对社会前景的

9、估计以及对待风险和安全感的态度。 对抗性:前者强调自信和物质主义(如日本、美国),后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相互关心(如北欧国家)。 长期时间导向:眼前与长远,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根据霍夫史泰德的研究结果,中国大陆具有: 高权力距离(PDI=80)、 低个人主义倾向(LDV=20)、 中等的风险归避性(UAI=60) 对抗性(MAS=50)。,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且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如杨国枢所概括的“遵从权威、孝亲敬祖、安分守成、宿命自保、男性优势”5个方面: 中国人遵从权威,权力距离较大; 奉行集体主义,更关注集体而不愿凸显自己; 强调男女有别,以男为尊;

10、 习惯安分守成、接受现实,而不愿冒险变革,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组织行为学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假设理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能把所有的人归为一类,西方的人性假设:,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组织行为学对个体的假设或假定: (1)利益最大化:这是传统的假定,也是一个最经典的假定。这里的利益是多方面的:金钱的,职业

11、的,职务的,地位的,成就感的等。利益最大化假定回答了个体的行为动力问题。 (2)有限理性:个体有理性,会算计、有智慧。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个体的算计能力、智慧等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不能要求个体有无限的能力,不能期望他们能解决所有问题。有限理性下的行为目标:满意即最优。,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个体有三种理性,或者说智商(3Q): 用分析、运算、逻辑等理性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用理解力、自我控制力、自我调适力等情绪智商(EQ,emotional Q)去面对问题, 用追求卓越、奋发自强的心灵智商(SQ,soul Q)去超越问题。,二、

12、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3)机会主义:个体有投机取巧、少投入多收益、占小便宜、偷懒等心理,有回避责任、违约的心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这种假定是中性的,不能从伦理、道德等角度理解,不带贬义。机会主义假定回答了个体的行为倾向。 有些人在一些条件下诚实、善良,而变换环境后便变得狡滑、不诚实,机会主义倾向表现出来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变坏”了?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组织行为学对个体假设或假定的管理意义:,(1)现实中的人有多重属性,只有全面地认识人、理解人,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人,因为人是复杂的。所以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或理论必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我们可以说导致

13、,但只在(权变变量,contingency variables)所限的条件下。重要的是能够分辨观点成立的条件 (2)对个体的假设或假定是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假定不同,理论就不同。 (3)对个体的假定同样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假定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不一样。,中西方人性假设的比较,(1)逻辑起点上的差异 中:依附的个体 西:独立的个体 (2)人与自我关系上的性善与性恶 中:性善论德治仁政(人治,他人评价:耻感文化) 西:性恶论法治宪政(原罪:罪感文化) (3)义利关系上的重义轻利和功利主义 中:重义轻利,去利怀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 西:自爱自保、寻求快乐、逃避痛苦,二、组织

14、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二)完整的人:人是作为完整的人来发挥作用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生物体,这三种属性在人身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一,人属于自然;其二,人改造并统治自然。 此外,从心理学角度说,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说明人有其自然的需要。所谓“食色,性也。”承认人的自然需要及其正当性,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一需要,并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人以自然需要的满足。,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方面。马克思在谈论人的本质时,曾就此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15、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在于,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要了解人的本质,不能谈孤立的、抽象的个体,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被研究者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政治倾向、世界观和生活态度入手去全面地考察他。,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人的意识属性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人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所在。面对环境的压力,动物是以适应的本能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而人则是以自觉的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孤立的以互不关联的方式存在的。相反,人的上

16、述三种本质属性是互为关联的、统一的。将这三者相统一的基础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才实现了统一。,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图: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 自我:是心灵的检查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习俗,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如何发现对方的本我 满足本我才是满足他人真正的需要 尤其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 满足本我的同时,要考虑自我(考虑自我从超我中找),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三)行为有因: 广义: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内部或外部); 狭义:仅指外显的行为活动。 各派理论相互补充,产生了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S(刺激)O(个体)B(反应)A。这个模式是循环性、连续性的。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的社会行为,而非人的出自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