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172542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制度的革新概述.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制度的革新,一、政治制度,(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背景 (1)旧制存弊端:易造成丞相专权;分工不明确,办事效率低 (2)新制有基础:汉魏以来中央官制不断发展(尚、中、门) 2.历程 (1)确立(隋文帝):相权一分为三 (2)发展(唐太宗):明确划分职权 三省 中书省:草拟、颁发最高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核、驳回最高审议机构 尚书省:执行最高执行机构(“事无不总”) 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委员制”),一、政治制度,(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六部(尚书省下设机构) 吏部:官吏考核与任免 户部:户口、赋税等 礼部:国家礼仪制度 兵部:军政 刑部:刑法 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特点 三省六

2、部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监督。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品级较低。 4.影响 加强统治: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统治力量。 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影响深远:中国官制基本定型,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拓展深化1: 比较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相同点: 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集权。 不同点: 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令与行政权力的分散,最终有利于皇帝集权(专制)。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的分散,是为了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实行。(性质、内容、目的),拓展深化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基本矛

3、盾的解决,1.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主要通过收权和监察来解决,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主要通过分散宰相权力解决,一、政治制度,(二)选官制度:科举制 1.背景 (1)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壮大 (2)政治: 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参与政权 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中央集权 统治者需要新的官制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历程 (1)创立(隋朝) 文帝分科考试选官吏,炀帝始建进士成科举 (2)完善(唐朝) 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为主 武氏:大增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玄宗:任用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一、政治制度,3.特点 (1)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读书、考

4、试、做官结合起来 (2)选官权力从地方士族手中收归中央(自上而下) 4.影响 (1)意义(政治、文化、纵横)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 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庶族地主有了上升渠道) 自上而下选官,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教育文化发展(如唐诗发展) 后世历朝沿用,日本等国采用,影响深远 (2)局限(文化、政治) 全力应付考试,忽视实用学问 同年进士结成朋党,败坏官风,拓展深化3:选官制度变化,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德、才,门第观念,才 学,中央,中 央,地 方,二、经济制度,(一)土地制度:均田制 1.历程 创立(北魏)发展(隋

5、唐)破坏(武氏)瓦解(唐玄宗天宝年间) 2.内容 国家(政府)将无主土地或荒地按一定标准分配给农民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 4.影响(经济、政治、民族) (1)调动农民积极性,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2)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3)一定程度限制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4)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二、经济制度,(二)赋税(役)制度 1.租庸调制 (1)历程 租调制(北魏、隋初)租庸调制(隋朝,庸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唐朝,庸无年龄限制,轻徭薄赋) (2)内容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 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庸:纳绢或布代役 (3)作用(国家

6、富强) 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税负担相对减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二、经济制度,(二)赋税(役)制度 2.两税法(780杨炎) (1)背景 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土地兼并,安史之乱,农民逃亡,藩镇割据) (2)内容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作用 统一税制,保证财政税收 以资产为宗,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扩大税源(贵族、官僚、商人),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始行之时,户口明显增多,财政收入相对增加,二、经济制度,(二)赋税(役)制度 2.两税法 (

7、4)问题 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日益严重 大地主隐瞒财产,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政府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拓展深化4: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演变:,西汉:实行编户制度,北魏:实行租调制,隋和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实行两税法,趋势:,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标准:由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按土地、财产收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内容: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过渡,三、军事制度,(一)府兵制 1.历程 (1)形成(西魏) 措施:胡汉分治、军民异籍、兵农分离 (2)改革(隋文帝) 内容 军民同籍,亦分土地 特点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与均田制结合) 作用(军事、

8、经济、政治) 利于农业生产,增加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兵源,清除胡汉分治遗迹。 有益于国家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三、军事制度,(一)府兵制 1.历程 (3)健全(唐太宗) 内容 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以上驻守关中; 兵将分离; 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税,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 作用 积极: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将帅拥兵自重 消极:加重农民军费负担 (4)破坏(武则天) 原因:均田制破坏,失去经济基础;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较多;府兵地位不断下降。 (5)崩溃(唐玄宗开元年间) 天宝八年(749年),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三、军事制度,(二)募兵制 1.措施 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

9、给衣食,免征赋税 2.影响(军事、经济、政治) (1)积极 减轻农民兵役负担,节省路途往来消耗, 利于生产发展,军队战力增强。 (2)消极 职业士兵,兵为将有,军阀形成。,府兵制和募兵制的比较,拓展深化5:制度变迁与隋唐兴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其强盛主要表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国家长期统一。而这主要得益于封建统治者重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革新完善制度。 其表现出的特点 第一是成熟,后世再无大的改变; 第二是完备,涉及诸多方面; 第三是作用突出,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生产,反映了调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这一基本原理。,前期,后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

10、制,加强皇权 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生产发展 生活安定,科举制,募兵制,均田制破坏,两税法,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繁荣,衰落,唐朝三省特点,材料一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材料二 唐初,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长官侍中(二人),尚书省实际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尚书省名义长官尚书令地位最高、权最重,多为虚设。 皇帝往往指定年纪较轻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职务,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

11、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科举考试图,科举制,国子监生员为“生徒”,州、县和私学出身的生员为“乡贡”,都可参加科考。 科考分两种:制举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时间随需要而定,不占主导地位。常举分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不久秀才科废,法、书、算科人少,主要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主要考经义;进士:注重诗赋。,科举制的兴衰 开创: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改革:北宋 发展:北宋初期 改革: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 僵化:明清 形式上僵化:八股取士 内容上僵化:四书五经 改造:戊戌变法 形式上改造:废八股 内容上改造: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结束:1905年,科举制评价,孙中山先生曾充分

12、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问:(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盛赞的主要是科举制的什么原则? 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 (2)应如何恰当评价科举制?,均田制,隋文帝颁布了关于均田新令:成年男子授露田(不栽树者,老免身殁则还)八十亩,永业田(桑田,身终不还)二十亩。成年女子授露田四十亩。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数相等。 武德七年(624)第一次颁令推行均田制,开元七年(719)和二十五年又两次补充,内容比如前更详尽。旧唐书食货志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室妻妾给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

13、亩。所受之田,十之二为永业,八为口分(即露田)。,租庸调制,材料一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唐代陆贽 材料二 隋文帝吸取北周等朝“赋重役勤,人不堪命”的教训,改革赋役制度。开皇三年(583)将十八岁成丁改为二十一岁成丁,徭役由每年三十日减为二十日,调绢一匹(四丈)减为二丈。 开皇十年(590)规定,“人年五十,免役收庸”。也就是说,丁男五十岁以后就可以纳庸绢或庸布代替力役。 隋书食货志 材料三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旧唐书食货志,北周、隋唐的赋役制度,两税法背景,材料一 721年,

14、赵玄义一户实受田11亩,占应受田52亩的21.1;曹仁备一户实受63亩,占应受3182亩的1.9;杨法子一户实受39亩,占应受101亩的38.6;余善意一户实受28亩,占应受161亩的17.3;杜客生一户实受40亩,占应受201亩的19.9。 材料二 武周中宗时期,“天下户口,逃亡过半”。据上元元年(760年)统计,朝廷控制的人口,仅一千六百九十九万多人,其中纳税的仅二百三十七万多人,与天宝十四载(755年)相比,朝廷控制的人数,减少了三千五百九十二万人,纳税人数减少了五百二十一万。 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两税法背景,材料三 北魏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很严格,北齐稍有放宽,唐代进一步放宽了土

15、地买卖的规定。家贫无以供葬,可以卖永业田,在迁居和卖为园宅时,口分田也可以买卖,官员更不受这些限制。就是说,只要合乎条件(办理买卖手续的文牒)、永业田、口分田都可以买卖。 唐中叶时“兼并之弊,有通于汉成、哀之间”。通典二刑部尚书卢从愿占田数百顷,被称为“多田翁”。 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均田制破坏的原因有哪些?,官员增多和人口的自然增殖,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破坏的原因,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前代放宽了许多,封建经济的发展,赋役负担不均,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政府收入减少,阶级矛盾激化,乾元元年(758),租庸调的收入已不到天宝末年的三分之一。,材料:“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

16、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其租庸徭役悉省,而丁额不废。” 新唐书杨炎传 问: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两税法内容,两税法基本上按杨炎的奏疏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1)税目:取消租庸和各种杂税杂役,所有税目集中于地税户税中; (2)标准:户税按户等高下征钱(实际按家产多少征收);地税按亩征粮,每亩征收数以颁两税法前一年地亩为准。商贾人户按其经营额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3)时间:夏秋两征,夏税不迟于六月,秋税不迟于十一月交纳。 (4)原则:量出制入,按预算需要的开支数决定当年两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