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 1 章、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质的规定 教育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栋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育的产生——劳动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第 2 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三)教育目标 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育目标)——行动目标2.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什么——教育的目的第 3 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个体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体个性化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功效(一)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二)传统教育的扬弃(三)创作型人才培养第 2 章、教师——了解自己 第一节 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1.心胸豁达,2.敏感性,3.移情作用,4 客观性(二)与学生和谐相处:1.真诚,2 非权势,3.积极相待,4.交往技能(三)积极的自我意识(四)教育的期待二、教师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2.教育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第 2 节 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一、教师的“教员”角色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六、教师的“父母”角色七、教师的“榜样”角色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十一、教师角色冲突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第三节 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四、显效的长期性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系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 第一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 (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第 2 节 学生都有那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 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三)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一)气质差异和教育(二)性格差异和教育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第 3 节 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表现(一)工作关系, (二)人际关系, (三)组织关系, (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 , (五)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改善(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二)教师的人格态型:1.父母(P)态,2.成人(A)态,3.儿童态(C)(三)教师的人际知觉第 4 章 、瞭望教育环境 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出更好的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堂内的环境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影响,教师的期望效应第二节 首席教师——家庭教师的影响一、家庭的教育功能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先主性,多雄性,3.密切性,4.统一性,5.深刻性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 (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三)父母的文化修养, (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第三节 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面和程度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一)服务功能, (二)教育功能,(三)宣传功能, (四)经济功能, (五)协调功能 第四节 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 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体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互相访问, (二)通讯联系, (三)召开家长会, (四)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 (五)举办家长学校三、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三)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五)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第五章、课程机构第一节 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二、课程的结构(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三、课程的基本类型(一)学科课程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二)活动课程(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2.隐性课程的结构:1)物质—空间类,2)组织—制度类,3)文化—心理类隐形课程的特点:1)潜在性,2)非预期性,3)多样性隐性课程的功能:1)陶冶功能,2)育美功能,3)益智功能,4)健体功能3.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三)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四)关于对待世界与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内外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第 2 节 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一、教学计划:(1)学科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三、教材1.教科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2.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步骤三、教学目标的叙写第 6 章、课堂教学第 1 节 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要素:(一)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提出教学目标, (三)唤起已有经验, (四)提供教材内容, (五)指导学生学习,(六)注意学习表现,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学习迁移指导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传授知识, (二)形成技能,(三)培养智能, (四)发展个性 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第 2 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因材施教的原则(五)循序渐进的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启发性的原则(八)可接受原则第三节 教学中的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种类: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实习法,9.发现法,10.情景教学法(2)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三)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一)现代教学技术的功能(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方法:1.课堂播放教学法,2.远距离播放教学法,3.程序教学法,4.机器考查成绩法三、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分类:1.先行组织者策略,2.概念形成策略,3.认知发展策略,4.随机管理策略,5.自我管理策略,6.行为练习策略,又称“直接教学”(二)发展性教学策略第四节 教室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四)建立教室常规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二)学生的定型期望(三)班集体的特点(四)教师的行为方式三、课堂气氛:(1)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行为, (二) “中性力量”的处理第 5 节 教与学的联结——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二)课的类型 课的结构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一)作业, (二), (三)讲座,(四)参观三、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第 7 章、教会学生学习第 1 节 学生知识和智力的获得——学习的分类和过程一、学习的类型二、各类学习的过程(一)知识学习的过程, (二)技能学习的过程, (三)能力学习的过程, (四)品德学习的过程三、学习的基本思想:(一)学习的能力, (二)过去的经验,(三)学习的准备, (四)保持和遗忘, (五)练习, (六)理解关系,(七)技能上的相似, (八)概念的重要性, (九)发现, (十)学科内容, (十一)评价和态度, (十二)动机, (十三)知道自己有进步,(十四)自信心, (十五)学习的自由第 2 节 学习的管理——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一、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一)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二)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三)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