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126475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概论.ppt(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流通的形成、发展与功能,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目标:要深刻理解分工、交换、流通的概念及历史发展,能够分辨流通与其他相关用语的区别,了解流通的历史演进,熟悉流通的功能。,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一、分工的产生与发展 分工的概念 分工: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经济领域中,为了进行合理的劳动而使劳动专业化的过程。 分工的形式 自然分工: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而进行的分工。 社会分工:组织体以外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部门与部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分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中期,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

2、出来。谷物成为人类的食物,出现了织布机和青铜器,人们开始掌握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零散地出现了奴隶制。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如制陶、冶金、铸造等手工业。金、银等成为占优势的货币商品,奴隶制成为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第三次社会分工: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商人。这时出现了铸币,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由于有了阶级对立,于是产生了国家。,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学生思考: “商人”、“商业”这些词中的“商”字从何而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3、 交换的形成,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和方法,这是因为: 分工与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越来越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操作上,能够较快地提高其生产的熟练程度。 分工与专业化会使生产者节约或减少因经常变换工作或变换生产活动中的不同操作而损失的时间。 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使得生产者可以节约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 分工与专业化使人们的工作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变得较为简单。 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更窄的生产领域中,因而能够较容易地产生技术创新。,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分工的发展可以按照两条线索来描述: (一)产业分

4、工产品分工要素分工 (二)国内区域分工国内市场分工国际分工,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美國美泰兒集團 產品設計與模型製作,芭比 娃娃,原料生產 日本、臺灣廠商,早期組裝區位 臺灣、日本、菲律賓 等地廠商,現今組裝區位 中國、印尼、馬來西亞 (工資較前者低廉),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二、交换的形成 交换的概念 交换:是指人们相互交换(让渡、转手)活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商品交换需具备的要素 分工 需要 使用价值 所有权,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交换的意义 解决分工

5、者之间的供需矛盾的途径: 自行生产 赠与或乞讨 抢夺或偷盗 交换 所以,交换是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率的解决分工者之间供需矛盾的途径。交换能够满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能够做到帕累托改进,提高社会总福利。,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三、分工与交换形式的演进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与物物交换 交换形式:W-W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交换形式:W-G-W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与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交换形式:G-W-G,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一节 交换的形成,四、分工与交换的关系 1.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基础 2.分

6、工的发展促进交换规模的扩大 3.交换的发展反作用社会分工的深化 4.交换能够实现分工中的经济体在利益上的对立与统一 总之,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一、交换如何发展为流通,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二、交换与流通的关系 流通:指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即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运动过程。 交换与流通的联系与区别 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流通是多个交换行为所连

7、接成的系列; 流通是交换行为的总和或总体; 流通是循环运动着的交换过程。,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三、商品流通的内涵与外延 1.商品流通的内涵 商品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不断变换 商品流通是社会各成员的利益关系体系 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运行方式,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自然经济: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

8、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2.商品流通的外延 有形商品流通 最初商品: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是不完全的流通,应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用权可以通过市场拍卖形成。 最终商品:进入非生产性消费的商品。一部分属于公共消费,要求给予制度上的规制和保证。一部分是生活必需品,流通也必然受到限制。 中间商品:介于最初和最终商品之间的商品。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风险大,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无形商品流通 服务商品

9、:具有无形性,在生产的同时被消费的商品。流通环节较少,通常表现为供小于求。 技术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智力劳动产物。一般包括实体和载体,具有价值的增值性、自然垄断性、价值的不确定性、可共享性等特征。交易中一般是使用价值的转让,可重复进行,流通复杂,难度大,需要有效的交易规则和制度安排。,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要素流通 资本流通: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没有差异性,流通中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资本的价格是由资本的获利能力和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流通形式主要是股票、债券等形式。 劳动力流通:其价值由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发展的再生产,需要

10、一般的生活消费,还取决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努力,这部分投入称为人力资本。流通中受到限制,尤其是国与国之间。 土地流通:只有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而没有土地本身的转移,可视为一种观念上的流通。流通有两种形式: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3.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如何? 流通与分配的关系如何? 流通与消费的关系如何? 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流通),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流通与生产的关系 生产决定流通,具体体现为: (1)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

11、流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2)生产方式决定流通的性质; (3)生产的规模与结构决定着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流通对生产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 (1)流通的规模、速度直接影响着生产的规模和速度; (2)流通对生产有引导作用; (3)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点,交换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流通与分配的关系 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再次分配 分配对流通的巨大影响: (1)分配的方式制约着流通的方式; (2)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 流通对分配的能动作用: (1)分配的实现有赖于流通; (2)流通的方式、规模和结构对分配的

12、、方式数量及结构具有影响作用。,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流通与消费的关系 消费对流通的决定作用: (1)消费需求的存在是商品流通存在的前提条件; (2)消费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 流通对消费的反作用: (1)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 (2)流通能扩大消费规模和影响消费结构。,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四、流通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异同 贸易 贸易是指对商品的“转售”行为,是不经过生产制造环节,将购买的商品再销售给买者的行为。包括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流通包括贸易。 商业 商业通常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盈利

13、性事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贸易业。人们习惯将国内贸易业称为商业。,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 交换与流通,营销 营销是指微观组织从发现甚至创造市场需求开始,并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以及与顾客和环境相关的各种活动,以最终完成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 分销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指的是商品或产品的流动过程;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从全社会或宏观意义来看的商品或产品的流通过程,而后者却是从企业,特别是制造商的角度来看的商品或产品的流通过程。,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三节 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一、流通革命 1.流通革命内涵和实质 流通革命是对流通领

14、域历史性变革过程的总称,是受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制约并对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发挥能动作用的集业态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一体的流通系统变革,其实质是流通方式的变革。而流通方式是反映产品或劳务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客观状态以及采取的具体形式,如行商、坐贾。,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三节 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流通革命与产业革命和消费革命相伴随的,体现着流通当事人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适应关系。 产业革命(以主导产业为标志划分) 以纺织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 以钢铁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 以石油、重化工及电力为主导的产业革命 以汽车为主导的产业革命 以IT业为主导的产业

15、革命 以生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革命,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三节 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消费革命 第一次消费革命 :以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消费革命。 第二次消费革命:从衣食的消费为主转向以住行娱乐的消费为主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三节 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3.两次流通革命 1.以连锁为特征的第一次流通革命 产业革命的推进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产品数量急剧增加,生产者对经济的支配作用增强,同时也推动流通方式向大规模化方向发展,出现了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店等大的零售商。尤其是连锁经营

16、方式的出现,真正实现了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销售经营模式,完成了流通方式的第一次深刻变革。 2. 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第二次流通革命 大规模定制化、柔性化生产和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出现,使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这种新的流通方式的出现。带来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使生产更符合消费需求,也降低了库存,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流通效率。,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流通经济学第一章,第三节 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2.三次零售革命 第一次零售革命-百货商店的诞生 1852年在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博马尔谢商店 销售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自由出入、明码标价、陈列大量商品、退换货制度 经营上的根本性变革 一个屋顶下的“商店群”,若干不同的商品部,并由部门来负责组织进货和销售,实行综合经营的大量销售组织。 组织管理上的根本性变革 经营活动分化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性部门,实行分工和合作;管理工作是分层进行的。,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