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125229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知能力的发展概述.ppt(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知能力的发展,Molyneux问题,如果教一个生来就失明的成人用触摸的办法来辨别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金属立方体和球体,以便在他触摸时说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然后假定把立方体和球体放在桌子上,使这个盲人复明,请问:在他触摸这两个东西之前,他是否能够用视觉来辨别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呢?,Molyneux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自以下方面: 1、关于新生儿知觉能力的研究; 2、关于那些在生活早期被剥夺过视觉之后又恢复了视力的个体的知觉能力研究; 3、关于成人对失真视觉输入的适应能力的研究。,婴儿感知觉的研究,婴儿知觉研究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既不能用言语报告自己的知觉活动,也不能以熟练

2、的行为做出反应。因此,研究者能否机智地利用婴儿的非言语反应,作为推断他们感知觉活动的指标,就成为婴儿知觉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1、偏好方法,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在范茨的“偏好方法(preference method )”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1、偏好方法,1、偏好方法,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

3、的刺激。 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1、偏好方法,婴儿从出生起似乎便有了某种对视觉刺激的主动需求。 原因一,可能是视觉皮层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视觉刺激输入。婴儿运用视觉能力的先天倾向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原因二,可能在于婴儿所倾向于注意的环境信息,正是那些对他们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刺激,如母亲的面孔等。,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

4、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呈现,婴儿的定向反射将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吸吮行为不再受刺激呈现的影响。(习惯化) 如果这时又出现另一个新刺激,婴儿可能又产生新的反射行为,吸吮行为再次发生变化。 (去习惯化),例:语音的范畴知觉(categorical perception),大多数知觉为连续性知觉 范畴知觉实验: 先听一个人工合成的b音 一段时间后,婴儿对此厌倦,吸吮速率下降 用两种方式改变VOT(voice onset time) 1、改变VOT,使b变成p音 2、改变VOT,但仍和b属于同一范畴,例:语音的范畴知觉,研究表明,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

5、变化上表现出对b和p两个属于不同音位范畴辅音的辨别能力(范畴间的辨别而非范畴内的辨别),例:语音的范畴知觉,作用: 使声学提示转化为语音特征 只有忽略大量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能使语言理解成为可能,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1) 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2) 婴儿的知觉偏好;(3) 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听觉的产生,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 用塑料玩具狗发出的“唧唧”声为刺激,对42名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测试: 一次刺激引起反应19名(45.2%)

6、 两次刺激引起反应16名(38.1%) 三次刺激引起反应5名(11.9%),听觉偏爱,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 婴儿用一定的频率吸吮奶头,就听到自己母亲朗读的声音,反之则变为他人的声音 结果:85婴儿会按产生母亲声音的频率吸吮,听觉偏爱,婴儿对说话声音敏感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深度知觉,早期的婴儿是否具有三维知觉能力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发明了一种叫“视崖”(visual cliff)的装置,用于探索儿童这种知觉的发展。,“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

7、,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方位知觉,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 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 例:4岁10月,全部完成珠算题后:001,跨通道知觉,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立地体验,跨通道知觉,不少研究者(包括皮亚杰)认为,婴儿出生时各主要感觉通道是完全不协调的,只有通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经验,才逐渐学会把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联系起来。 另一些研究

8、者则认为,婴儿出生时已拥有跨感觉通道知觉能力,至少他们拥有某种能迅速通过经验获得这种能力的先天倾向。现有证据似乎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这些证据主要涉及三方面:即视觉听觉、视觉触觉和视觉身体运动模仿的跨通道整合。,跨通道知觉,例:58月婴儿面对以下情境: 母亲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母亲用陌生人的声音说话 陌生人用陌生人的声音说话 陌生人用母亲的声音说话 结果:当声音与面孔不协调时,婴儿有不安、烦恼的表现,应用:统觉失调,初入小学,会二位数加法,但不会跳绳 原因:爬得少、抱得多 早期教育强调计数、识字,应用:学习失能问题,一是视觉空间知觉障碍。儿童的视力检查正常,但辨别形状却有困难。例如,难以在一定的背

9、景条件下识别图形和汉字,分不清字的反转或倒转,典型表现为上与下、6与9、d与b等分辨不清;有时单独一个字能认识,放在句子中就难以辨认。儿童的空间定位能力也较差,不易分清左与右。由于这种视觉空间知觉障碍, 明显影响了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应用:学习失能问题,二是听觉功能障碍。儿童的听力属正常,但辨别听觉刺激的能力很差,如分不清d、t、n、m 等类似音素,对较长的词句难以重复,不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事情等。这些也都影响儿童的理解与阅读。,应用:学习失能问题,三是精细动作障碍。大动作技能:包括走、跑、跳、单腿平衡等;精细动作技能:包括眼睛和手的复杂动作,以及视知觉视动作的协调,例如穿针、刺秀等动作就属此类。阅读、绘画、写字等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于精细动作的参与和协调,尤其依赖于眼与手的协调。孩子在书写时,字或字母过大与过小、间隔不当、字不成行,笔握得太紧,不能一行行地涂色与剪贴纸张;在看书时,不能产生平滑而协调的水平方向的眼睛活动等等,都是精细动作存在障碍的表现。,应用:学习失能问题,四是失败综合征。由于上述学习能力方面的缺陷,导致儿童认为自己笨,不能很好地接受批评,对集体活动比较淡漠,行为幼稚且畏缩,爱想入非非,依赖性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