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120638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视野下的现代企业管理,总论:,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一、管理学与中国特色的管理智慧 1、管理学的“中国智慧热”: 中国传统智慧与领导力的提升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儒家强调伦理的力量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家强调自然的力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思想。 佛家强调信仰的力量: 苦、集、灭、道“四谛”说,从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由觉

2、而悟,从而拥有信仰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企业管理的智慧启迪 1、从领导力的生成看古代管理智慧 2、古代文化讨论的六大智慧问题 (1)善恶之辩 孟子: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告子:性不善不恶论; 荀子、韩非子:性恶论。 传统人性论的观点集中体现于三字经的开篇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注重心性控制的觉悟力。,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 2)人我之辩 儒家、佛家:利他主义,“禹八年于外,

3、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杨朱:利己主义 ,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仁者爱人”的亲和力。,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3)义利之辩 儒家、佛家:尚义反利,主张“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儒家不反对利,孔子就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但反对不义之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儒家的经典语录: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

4、企业管理的启迪,墨子:“皆相爱,交相利”。 杨朱:利即义,“利为实,义为虚。” 主张超越“天下熙熙,皆为利去;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实人生。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士魂商才”的定力。,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4)欲理之辩 儒家:节欲(孔子)、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不使可欲(孟子)、主欲(荀子)等。 道家:无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3章) “无欲则刚”;“知足之足常足”。(老子) 佛家:禁欲,“欲海为苦,回头是岸”。,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反对纵欲主义: 列子杨朱中有这样

5、的记载: “人之生也,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 “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之谓遁人也。”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 在领导力中培养“以理节欲”的自制力。,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5)有无之辩 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孟子尽心) 道家:“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 佛家:“有为有,无为无。”(慧能)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识有知无”的智慧力。,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6

6、)生死之辩 三不朽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 这是儒家德性立身,德性存世,德性流芳的做人理念。 这个传统对我们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可以归结为:在领导力中培养让人心悦诚服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对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构的现代意义 1、中国古代文化的“东学西渐” 新儒家(成中英)和新道家(张绪通)以及“中国禅”在美国及欧洲的兴起。 2、传统文化之现代意义的歧义 肯定派(以汤因比、成中英等为代表) 否定派(以胡适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迪,近代以来的我国学说思想的主题一直主张以“西学为用”,但

7、1989年是一分界线。 传统伦理现代意义之 开掘的基本原则: 以社会实践需求为标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最新执政理念中的民族复兴精神。,分论之一:,儒家文化与 领导力中德性的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一、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其创始人是孔子 ; 集大成者为孟子。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诞生于春秋战国,发展至汉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下成为主导文化。 勃兴于唐宋:唐太宗“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曾经带来盛唐气象。,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衰弱于明清:“五四”运动对孔孟之道的全盘否定。 复兴于现代:西方新儒学的兴起和当今中国的儒学热。 2.儒家德

8、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的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德法并举”的现代管理理念。 德性就是力量。,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二、儒家德性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德性立身 这是儒家关于德性的总原则。 孔子有“三达德”之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说。 董子则有“五常”说:仁、义、礼、智、信 。,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2.以和为贵 这是儒家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德性原则。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流”。(中庸),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

9、3.中庸为美 这是儒家关于做事方面的德性原则。 中者,以中为用; 所以孔子讲“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不得中行而与之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子路),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4.克己复礼 这是儒家关于对己方面的德性原则。 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子路) 王阳明有“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说。 孔子曾经提出克己的三大目标指向:“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儒家文化与

10、德性的力量,5.诚信无欺 这是儒家关于交往方面的德性原则。 诚者,言必成之谓;信,人言也。言必信,行必果。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三、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 1.现代意义的歧义 海外新儒家全盘肯定的观点;如成中英认为儒家文明的精髓主要体现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天人合一”;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人我合一”;人与自我关系问题的“情理合一”。 大陆西化论者基本否定的观点。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儒家德性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2.从

11、现代管理的角度理解其现代意义 (1)德治的管理境界: “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 “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 (涩泽荣一:“论语” 与算盘商务圣经,1994) 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在西方世界的流行。,儒家文化与德性的力量,(2)德治的管理方法: 仁者的自我修养之道:正人先正己。“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 仁者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离娄) 仁者的控制之道:由道而德。“夫道若大路然”(孟子告子),“行路有得于心谓之德。”(朱熹),分论之二:,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一、道家发展史

12、的简要考察 1.道家之学的产生 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的思想。 集大成者:庄子则提出“不刻意”的命题。(庄子刻意篇) 2.道家的衰落与复兴 道家在几经曲折之后具有复兴的趋势。林语堂在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把道家的智慧称为“自然”的智慧。,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二、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 与内蕴的管理之道 1.道家的基本义理: (1)天道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 但道是什么?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13、2)崇尚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37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64章) “不刻意而高”。(庄子刻意篇) 李约瑟认为“无为”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3)信奉变易 自然是变化的: “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 这一思想可追溯至易经,讲“易为不易之则”。 所以,自然的力量在这里体现为变化的永恒性。,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4)虚心知足 自然是虚静的: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篇)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16章),道家的管

14、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2.管理之道的具体开掘 (1)自然而然的原则 “道法自然。”(老子25章) 天道自然的观点:“天之自高,地之自厚,夫何修也?” (庄子田子方) 所以,道家认为天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领导力中自然而然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2)有所不为的原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2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81章) 而且,这个思想也为道教所推崇。元朝时的道士丘处机向忽必烈献清净无为之策,曾受特别礼遇。 领导力中有所不为的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3)相辅相生的原则: 即

15、太极思维 原则(西方人亦称“太极管理”模式),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老子22章) 后来的苏轼加了“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二句。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40章) 领导力中的相辅相生人生法则和处事之则又可以分为:警惕物极必反和善守柔弱之道。,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 物极必反: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22章) 柔弱之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78章),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领导力中的智慧力,三、道家管理思想 的现代意义 1、道家智慧的世界意义 以张绪通博士( 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美国的里根总统曾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道家的管理之道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