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6107817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正式版(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住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部 2014 年年 10 月月 i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 1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 2 第二章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系统 . 4 第三章第三章 规划规划 . 8 第一节 基本要求 8 第二节 规划控制目标 9 第三节 规划中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的落实 13 第四节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技术路线 18 第四章第四章 设计设计 . 23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3 第二节 设计程序 23 第三节 建筑与小区 24 第四节 城市道路 26 第五节 城市

2、绿地与广场 28 第六节 城市水系 29 第七节 技术选择 31 第八节 设施规模计算 48 第五章第五章 工程建设工程建设 . 54 第一节 基本要求 54 第二节 建筑与小区 54 第三节 城市道路 55 第四节 城市绿地与广场 55 第五节 城市水系 56 第六章第六章 维护管理维护管理 . 57 第一节 基本要求 57 第二节 设施维护 57 第三节 风险管理 61 附录附录 1 主要术语主要术语 63 附录附录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之间的关系 64 附录附录 3 部分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北京地区部分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单价估算(

3、北京地区) 66 附录附录 4 典型案例典型案例 67 附录附录 5 相关规范相关规范 85 1 前前 言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推进建设自 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 号) 、 国务院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 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并 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 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

4、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规划控 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 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 实践案例。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规划、 设计、 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共六章。 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建筑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 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 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 导站、北京市市政

5、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负责技术解 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2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1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本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 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 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 削减城市径流污 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自然净化功

6、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2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指南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 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 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是 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二是指导新 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三是三是指 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 作。 3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 生态优 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规划引领规划引领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

7、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 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 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生态优先生态优先 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 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 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 安全为重安全为重 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 综合采用工 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 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因地制宜因

8、地制宜 各地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 水文地质特点、 水资源禀赋状况、 降雨规律、 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 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 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 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统筹建设统筹建设 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 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 用。 4 第二章第二章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系统 1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

9、发展的强大引擎, 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 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 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 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 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 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

10、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 内容, 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 重大任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 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 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 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 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 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 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11、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 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 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 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 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 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 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根据需求适

12、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 5 化。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 流排放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转输与 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即传统排水系统,应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共同组织径流雨水的收集、转输与排 放。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来应对超过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的雨水径流, 一般通过综合选择自然水体、多功能调蓄水体、行泄通道、调蓄池、深层隧道等 自然途径或人工设施构建。以上三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也没有严格的界限,三 者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是海绵城市

13、建设的重要基础元素。 2 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系统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 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 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2-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 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

14、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发达国家 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 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 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 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 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 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图 2-1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 6 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 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 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

15、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 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城 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 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 控制目标。 因此, 广义来讲, 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 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 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3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雨水系统构建途径 海绵

16、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 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 标, 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 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 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 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 发雨水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构建与所在区域的规划控制目标、水文、气 象、土地利用条件等关系密切,因此,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流程、单项设 施或其组合系统时,需要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优化设计方案。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成后应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单位,落实设施管理人员,细化日常维护管理内 容,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正常。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如图 2-2 所示。 7 图图 2-2 海绵海绵城市城市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示意图 设计 建设实施 审查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