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091566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pp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软权力论,1990 年,约瑟夫奈发表两篇文章世界权力的变革、软权力和专著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权力的性质,最早地在学术界系统地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 其基本内容是: 1、 冷战后各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而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软权力论,软权力的三要素:价值标准,尤其是西方的人权、自由和民主。 市场经济,特别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西方文明,指文化、宗教等影响。 1、软权力是“合作型”权力,硬权力是“对抗型”权力

2、(军事机器、核威慑等) 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文化、大众媒介、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日益重要。 2、 今天的经济和生态问题涉及许多互利成分,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解决。因此,软权力是一种“合作型”权力,而硬权力是一种“对抗型”权力。 3、 约瑟夫奈一再声称,从学派的角度来看,现实主义主张硬权力,自由主义倾向软权力,但是,软权力是硬权力的延伸和补充,不应过分强调两者的分歧,两者可以互补。,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1、文化和经济是软权力的主要来源 2、美国的的文化和“民主榜样”是软权力的低代价、高效益的源泉 3、以跨国公司迅速发展为特征的世界经济为软权力倾注了无穷的源泉 4、美

3、国在软硬权力上维持国家间相互依存的领域的领导地位 5、软权力是硬权力的补充,互补性是两者最显著的特征 6、现实主义主张硬权力,自由主义倾向软权力,软权力的新发展,1996 年之后,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软权力的研究重点转为信息时代的软权力的性质和特征。知识经济也为软权力注入新内容。软权力概念的产生是国际关系深刻变动的结果,也是权力性质与范围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拓展深化的结果,它丰富了权力论的内涵,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生点,但它尚不成熟,仍显单薄。然而软权力研究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有望成为21 世纪国际关系理论学的一个支柱理论。美国主张软权力的目的是:一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二是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调

4、整。我国学者也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关注软权力的研究。,软权力的三大要素知识、信息和价值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知识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特点: 1、 经济活动的重心从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代替资源的经济。 2、 知识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中心地位。 4、 知识经济突出新的价值取向。 可见,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为依托,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5、。,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1、信息权力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 域,信息技术成为权力的重要源泉。是软权力的 核心 2、软权力强调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无形吸引力,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美国在信息权力上的优势:展示美国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 1、帮助共产主义国家实现民主转型 2、防止新的但较弱的民主国家出现解体 3、预防和解决地区冲突 4、对付国际恐怖、国际犯罪和环境污染,防止大规模毁灭力武器扩散 5、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 国际关系理,主要代表人物是前美国华盛顿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地缘经济学 项目主任爱德

6、华.卢特沃克。 地缘经济学理论的要义在于,冷战后世界政治力量出现了重新组合,原先的地缘 政治被地缘经济所取代,原先的军事集团竞争让位于经济集团竞争,当今国际关 系的焦点是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实力竞赛,而不是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对抗。 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是:以日本为主导的环太平洋经区;以美国为主导的西 半球经济区;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地缘经济学的内容主要,1、地缘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冷战结束后出现的国家间的新的竞争关系; 2、研究对象是,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而损害对方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竞争行为; 3、研究范围是经济战场,而不是军事战场。地缘经济既是冷战后国家间进行交往的一种状态

7、,也是一种政策,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能力和意愿推行地缘经济政策。,地缘经济学的主要特点:,第一,地缘经济学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它的“地缘”二字上,但它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识的地缘概念并不完全吻合。地缘政治学家研究的是宏观地理概念上的国际关系,而地缘经济学家研究的是微观地理概念上的国际关系。 第二,地缘经济学表面上看起来与传统现实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从本质上讲,地缘经济学与传统现实主义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从一定意义上讲,地缘经济学是传统现实主义在冷战后的翻版。 第三,地缘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卢特沃克的地缘经济学的

8、核心观点,世界正发展成为三个相互竞争的经济集团: 1、日本率领的环太平洋经济区。 2、美国率领的西半球经济区。 3、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经济区。,卢特沃克的地缘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和较量上,与以国家政治、军 事和外交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传统现实主义有诸多相似之处: 1、仍把主权国家作为冷战后研究国际关系的主要对象 2、认为国家间的关系仍然主要是竞争和对立关系 3、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安全,地缘经济学强调国家的经济权力和经济安全 4、认为国家所有的经济较量都是由国家利益驱动的,通过就业人口扩大、市场扩张、产品出新,卢特沃克的地缘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是发达国

9、家的经济关系,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也不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受“民主和平”论思想的影响:1、认为发达国家间不再会发上战争。2、相信发达国家之间才会粗线地缘经济问题,才有能力实行地缘经济政策。 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考,1、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斗争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斗争,最直接的表现在跨国公司、企业和个人在国际经济上的斗争,但实质上是国家间、政府间、政策水平间的较量 进攻性斗争: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本国企业进行支持和帮助 防守型斗争:政府利用关税等办法将外国商品挡在国外 2、冷战后国家间的政治斗争仍然存在,国家间经济斗争更加尖锐,地缘经济学引起的思

10、考,3、经济斗争的目标不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高科技领域) 国家实力=(领土+工农业+军事+政府质量)X人的素质X科技水平 当今的国际关系中企业和大公司承担了过去主权国家前台角色的相当部分 4、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并不意味着国际合作自然会加强,国际市场越来越开放:一方面认为发达国家间将不再会有战争,虽然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但存在因经济问题引起战争的可能,两枝世界政治理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 际关系理论学者的极大兴趣。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罗斯诺教授通过 世界政治大变动认为,在冷战后时期,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

11、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三大基本矛盾。冷战结 束使国际关系从“两极”向“两枝”格局过渡,所谓“两枝格局”即“以民族国家 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但罗斯诺认 为,两者并非平分秋色,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 无政府体系在国际政治中的支配地位日趋削弱,而强调全球相互依存的 “多中心国际体系”的地位却日益凸显。,罗斯诺的“后国际政治”观,所谓“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三方面的意思: 第一、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物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

12、。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 第二、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 第三、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正经历重大变革。,罗斯诺的“分合论”世界观,从国际政治向后国际政治的转变促使罗斯诺提出一套系统的世界观以取代他认为不再合乎 时宜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旧世界观。罗斯诺称这一新世界观为分合论。“分合论”是两枝 世界政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罗斯诺看来,全球化冲击下的后国际政治同时产生了分散化和 一体化两种矛盾而统一的趋势。分散化主要受次国家行为体的推动,而一体化则受跨国家行 为体的

13、推动。,两枝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观点,罗斯诺认为,冷战的结束使世界进入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较突出的有三种基本矛盾和冲突:一体化与分散化、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继承与变革。 其特点是下列国际现象同时存在“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两枝世界政治及其主要观点,据此,罗斯诺提出冷战后世界秩序的“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 即微观层面上的个人行为分析、宏微观(中观)层面上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分析以及宏观层面上的国际体系分析,重点在第三层面: 微观参数是公民技能, 中观参数是权威结构, 宏观参数是世界政治的两枝结构。 由于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政治领域发生

14、了公民技能革命和权威结构重组,两者进而导致整个世界政治的根本结构向两枝化方向发展。所谓两枝化,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逐渐从过去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世界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两超”到“两枝”的演变。,两枝世界理论的评价,罗斯诺的两枝世界政治论不乏犀利的洞见和系统的论证,其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美中不足的是,善于发明新名词的罗斯诺 有两处关键的概念建构(“国家中心的世界”和“多中心的世界”;“权威领 域”)容易让人产生迷惑。另外,罗斯诺所指的多中心世界政治实际上是 结合“美国第一”和“美国的世界领导责任”的全球为中心的政治模式。,塞缪尔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塞缪尔亨

15、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1927-2008.12),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16岁考入耶鲁大学,两年半后因有益的成绩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23岁时获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塞缪尔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的六点理由: 1、文化间“真正的”和“基本的”差异将引发战争

16、。文明之间曾引发最漫长最激烈的冲突。 2、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文化间的摩擦越来越深,由此带来的紧张局势越来越严重。 3、现代化和社会变迁,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宗教对个性的影响。 4、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反对。 5、文化的特性和差异不易改变和协商。 6、“正在增长的经济地区主义”使文明意识进一步增强,塞缪尔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的两种形式:1、在地区或微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断裂带冲突;2、在全球或宏观层次上,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的核心过冲突 断裂带战争具有相对持久、时断时续、暴力水平高、意识形态混乱、难以协商解决,断裂带战争通常发生在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民之间,塞缪尔森.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1、人们对国家的忠诚随着冷战地结束开始让位于对文明的忠诚。 2、冷战后,不同人民间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而在于文化。 3、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正在转向对文明的认同和忠诚,这种转换正在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 4、文明之间的断裂带正在变成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地带。 5、文化价值观难以妥协,“对于那些异己的能够对自己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