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091466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ppt(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章 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3 地方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1.1地方治理与善治 7.1.2全球化与地方治理运动,7.1.1地方治理与善治,1.治理理念的由来 源于英文:governance 首次使用:1989年世界银行,“治理危机”。 罗西瑙: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无正式授权却有效发挥作用。 罗伯特罗茨: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国家、公司、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控制、自组织网络)。 格里斯托克:主体、执行、权力、组织、能力。 何为治理: 主张权威的运用,服务的理念,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强调社

2、会网络组织的自治作用,以协调、合作的方式管理。,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1.1地方治理与善治,2.地方治理与善治 (1)地方治理 英国学者米勒、迪克森和斯托克:地方服务的委托、组织、控制 孙柏瑛的解释 地方治理定义: 是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建设以公民为中心的、面向公民需要的、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促进地方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社会与公共管理体系。 地方治理有如下特征: 一是治理范围的地方性。 二是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三是注重地方政府的灵活性与应变性。,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1.1地方治理与善治,2.地方治理与善治 (2)善治理念 治理在一定程度

3、上弥补了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某些不足,但不是万能的,治理不能代替市场和国家发挥效能,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 善治是对治理理论的完善,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创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要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俞可平,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有: 一是合法性。社会秩序和权威被人们自觉认可与服从的性质与状态。 二是透明性。指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和政府工作的透明化。 三是责任性。主要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关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 四是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和政府官员都必须依法行事。 五是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

4、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 六是有效。包括管理机构合理、程序科学、活动灵活以及降低管理成本两个方面。,7.1.1地方治理与善治,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1.2全球化与地方治理运动,1全球化对地方政府的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做过描述。 20世纪60-70年代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 全球化对各国地方政府的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1)对传统的行政理念提出了挑战。 (2)对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体系提出了挑战。 (3)带来了公共行政管理技术的发展。 (4)使一些问题的处理需要采取

5、国际合作的方式。,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1.2全球化与地方治理运动,2.西方国家的地方治理运动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冲击,西方各国进入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 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国家率先兴起的当代地方治理运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践变革。 (1)分权化改革 (2)企业化运作 (3)市场化服务 (4)网络化管理 (5)区域化合作,7.1 当代地方治理的兴起,7.2 地方治理的理论更新,7.2.1 从统治与管理到治理与服务 7.2.2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7.2.3 从科层制结构到社会网络体系 7.2.4

6、 从集权与控制到分权与协商,7.2.1从统治与管理到治理与服务,1.传统统治与管理理念的现实困境 统治控制社会、维护稳定管理和控制强制性和暴力性导致反抗。 传统统治行政观念地方政府的管理方式与统治极为相似强制性、一体化为统治服务公民个人被管理和控制。 马克斯韦伯官僚制政府步入了“管理行政时代”优点 与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原有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多变的环境和民众多样化的需求,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1从统治与管理到治理与服务,2.治理与服务理念的创新 从纯粹维护阶级统治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治理要求权威主体多元化。 (

7、2)治理中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了变化。 (3)治理的权威基础和性质不同于统治与管理。 (4)治理理念也强调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职能。 (5)治理的理念意味着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增强了政府对公民的回应性,是还政于民的理论表达和实际需求的反映。,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2从单中心到多中心,1.传统的单中心治理 单中心治理意味着权力的垄断和集中化。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失效、政府失灵、福利国家的破产,单中心的政府治理模式陷入了危机。 单中心治理模式下,政府多采用科层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和集权制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调动资源快速提供公共服务,但是也继承了科层制组织结构和集权制的管理模

8、式的弊病。 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集权式的控制管理方式使得单中心治理模式下的地方政府日益难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无法应对多变的治理环境和公民多样化的需求。,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2从单中心到多中心,2.多中心治理的理念 “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机构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反对权力的过分集中和垄断,主张多个权力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存。 相比单中心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具有如下优势: (1)倡导公共事务处理主体与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2)强调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多种治理手段的应用。 (3)意味着政府的新角色和新任务。 (4)强调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7.2 地方治

9、理的理念更新,7.2.3从科层制结构到社会网络体系,1.传统科层制结构体系的弊端 科层制指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主线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实行严格的层级化管理。 二是讲求管辖范围的固定化和法定化。 三是对官员行为要求严格。 四是工作的程序化。,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为基础的新文明动摇并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模式,暴露了传统科层制的先天不足 : (1)精密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弱化。 (2)科层制内含的服从精神造成官员责任性的丧失。 (3)科层制的层级化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4)非人格化的官

10、僚规则造成了人的异化。,7.2.3从科层制结构到社会网络体系,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3从科层制结构到社会网络体系,2.社会网络组织体系的基本理念 社会网络组织体系是指在省或州、市、县、社区等不同地域内以及不同地域之间,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公民组织等治理主体围绕解决某些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纵向的、横向的以及两者结合的组织网络。 其理念主要有: (1)主张政府治理依赖多样化的、富于弹性的组织体系。 (2)强调公民参与网络体系的作用。 (3)倡导合作精神。,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4从集权与控制到分权与协商,1.传统的集权与控制模式 特点: 中央或上级机关掌握最终或最

11、高的决策权,地方或下级只拥有上级赋予的执行权; 中央或上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指挥、监督和干预地方或下级的活动,地方或下级要听从中央或上级的命令。 困境: (1)抑制了市场的作用。 (2)缺乏灵活性与应变力。 (3)阻碍了现代民主的发展。 (4)导致政府官员腐败。,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4从集权与控制到分权与协商,2.分权与协商模式 分权化理念的优势: (1)有助于解决中央政府职能、机构、财政、规制等的超载问题; (2)可以让地方政府制定出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实际的政策,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公民多样化的需求; (3)有助于扩大参与主体,提高社会自治程度; (4)有助于在国家

12、、市场、公民社会之间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关系,促进现代民主的发展。,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2.4从集权与控制到分权与协商,分权与协商模式的主要思想: (1)从权力内容的变化看,是政治、行政等多种权力的划分、分配与调整的过程。 (2)从权力运行的方向看,既有中央政府和较高层级地方政府的权力下放过程,也有中央政府从低层级政府收权的情况。 (3)分权化理念主张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采用协作、互动的处理方式。,7.2 地方治理的理念更新,7.3 地方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7.3.1 地方政府与社会 7.3.2 地方政府与市场 7.3.3 地方政府与公民,7.3.1地方政府与社会,1

13、.地方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解释 围绕着如何界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学术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学说。比较有影响的是社群主义、功能主要和治理理论。 社群主义 地方政府是建立在一定地域的社区之上的公共组织,强调社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社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主张通过倡导公民积极地参与社区政治生活来促进地方政府与社会的融合,通过二者互动实现有效的地方治理。,7.3 地方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功能主义 假设地方政府的角色为“服务者” ,要求政府在做出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符合社会的需求。 治理理论 打破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合作。 治理贯穿于地方政治与行政改革的过程中以及地方

14、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 地方政府与社会更加密切的互动,治理主体将多元化,一种新型的合作机制的形成。,7.3.1地方政府与社会,7.3.1地方政府与社会,2.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现实挑战 首先,公民社论的形成 其次,法团主义的扩张,7.3.2地方政府与市场,1.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动过程 (1)地方政府出台干预措施应对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局限性市场失灵。 市场在某些领域不能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首先,市场失灵使得微观经济的运行缺乏效率。 其次,市场失灵直接影响宏观经济领域。 面对市场失灵地方政府应在以下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政府运用“看得见的手”几个方

15、面采取干预措施: 首先,积极配合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 其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政策,保障良好经济运行环境。 最后,科学合理运用行政力量打破垄断,积极培育市场主体。,(2)地方政府调整角色再定位应对政府失效 第一,地方政府的“内在效应”。 第二,信息掌握的不完整容易导致政府决策失误。 第三,地方政府干预行为的低效率。 第四,官员的政治寻租活动。,7.3.2地方政府与市场,7.3.2地方政府与市场,2.地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 处理好地方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需把握两基本原则: 摒弃“市场万能”和“政府万能”的观念。 努力实现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互补。 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便捷、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16、的状况下,市场对地方政府治理有更高要求: 确立“服务者”的角色定位。 提高运用干预手段的能力,保障干预手段的合理性。 强化对地方政府干预行为的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7.3.3地方政府与公民,1.地方政府与公民组织 (1)公民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2)公民组织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一方面,增加地方政府治理的难度。 另一方面,推动了地方政府的环境变迁,进而影响了地方治理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如: 第一,推动地方治理模式向多中心治理体制的转变。 第二,提供了公民个人发展的平台。 第三,可以增强地方治理的合法性。,7.3.3地方政府与公民,2.地方治理与公民参与 (1)公民参与对地方治理的重要作用 一是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内在要求。 二是有助于弥补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不足。 三是有助于培养公民主动的参与意识和精神。,(2)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的路径 地方政府主导的公民参与方式。 一是参加定期性的政治活动。 二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