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086455 上传时间:2019-08-24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1.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共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课程.ppt(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和谐共享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心,课程网站http:/210.43.126.37:9988/vc/547632 校外登录流程:南华大学首页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中心,2,主要内容,一、正确看待当前社会问题 二、社会管理的内涵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四、社会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创新重点,3,思考题,1、怎样正确看待当前社会问题? 2、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当前要重点抓好哪几项工作? 3、谈谈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4,1、资源配置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 2、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 3、需求结构从低级化向高级化转变。 4、社会问题从生存性向公平性转变

2、。 5、社会矛盾从个体性向群体性转变。,5,1、资源配置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20世纪80年代,改革从社会基层开始,财富增长并扩散。 20世纪90年代开始,财富和资源向少部分地区和少部分人手中聚集。,6,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地区差别持续扩大,已经超过了社会可忍受的范围,1978年20%高收入与20%低收入的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为2.7倍,2007年则上升为6.5倍。 衡量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在1984年为0.26,而2007 年则高达0.50,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07年的3.33倍, 实际收入差距应为6 倍左右

3、。 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2007年为15倍。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依次为:12130元、6124元和5972元,差距显著。,7,贫富差距扩大的“阶层化”趋势日益明显,突出表现:在农民、产业工人阶层中,有相当部分的人相对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甚至有一部分人的绝对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下降。 深刻影响:贫富差距过大,本来就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低收入群体基本上都属于工农基本群众,这不仅影响到工农基本群众对当前社会形势的判断,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态度。,8,贫富差距扩大的“阶层化” 正呈现出代际转移的趋势,我国的贫

4、富差距更表现在财富的占有上。据美林集团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我国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这些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每人拥有的平均资产超过4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万元。 由于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继续上 升,加之富人阶层拥有的金融资产过多,极易导致收入分配极化现象的出现,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专食利息的“寄生”阶层。,9,贫富阶层子女在获取教育机会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对其社会流动将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贫富的代际转移造成的是一个割裂的社会,富裕被垄断,贫穷被“世袭”,社会的贫富状况被固定化、结构化了。当贫穷与富裕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并且长期保

5、持的时候,社会也会面临解体的威胁。 无论是调节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还是化解利益格局调整所引发的矛盾、冲突和群体性事件,都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0,1978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曲线,11,2、阶层结构从简单化 向复杂化转变,1978年以前: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现在:10个阶层,12,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利益的分化和多样化,促使中国 社会阶层结构从政治身份型的阶层结构向经济职业 型分层结构转变,传统的干部、工人、农民三大阶层,正 在向更多的社会阶层转化。 特别是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民营科 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 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

6、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13,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一是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 二是阶层复制现象增多; 三是出现失利阶层和失意阶层; 四是中产阶层发育速度放缓。,14,3、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多样化 差别化 高级化,15,当前社会需求的特点,一是基本需求的标准提高; 二是权利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是群体之间和代际之间需求差异 较大; 四是社会安全需求凸显。,16,4、从生存问题 向公平问题转变,部分群众相对社会地位下降,较多群众有不公平感,17,5、社会矛盾的转变,(1)中央判断 (2)专家观点 (3)个人看法 (4)分析框架,18,目前我国社会矛盾“凸显”带来的挑战,首

7、先, 社会矛盾具有多发性与复杂性。 它们不只局限于公民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 公民与非法人团体和组织之间, 法人与非法人团体和组织之间以及非法人团体和组织之间, 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 而且跨城乡、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 更为复杂的是, 各种非法的社会矛盾与合法的社会矛盾相互交错、纠结、叠加, 并且同各种纠纷、冲突所引发的经济、行政、治安、民事和刑事案件交织在一起。,19,其次, 社会矛盾具有突发性与群体性。,有些社会矛盾不仅激烈程度很高, 而且激化过程极短, 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因而带有明显的突发性质。 近年来, 各地因如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基层选举、企业改制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

8、由于处置不及时、不恰当, 最终激化、突发为各种群体性事件, 社会矛盾也由个体层面上升为群体层面, 其规模之大、涉及人员之多, 诱因之复杂、危害程度之高已远远超出了个体层面的社会矛盾。,20,(1)中央判断,多样多发、触点多 燃点低、关联性强,21,(2)专家观点:群体性事件的特征,22,群体性事件发生数,单位:万起,23,群体性事件发生数 单位:万起,2006 年 9.0 2007 年 9.7 2008 年 10.5 2009 年 10.1 2010 年 10.2,24,3、个人 看法,从趋势上看 从地域上看 从根源上看 从性质上看,25,4、分析框架,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 强势群体之

9、间的关系 失意精英群体与普通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26,社会风险加大,1、既得利益群体出现与公民意识的增强。 2、虚拟社会形成与社会认同难度加大。 3、城市化快速推进与社会体制滞后,27,二 社会管理,28,(一)党中央非常重视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 4、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

10、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年2月19日) 6、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2011年5月30日),2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做到“三个发挥”: 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11、 结果: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30,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5年2月19日),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3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

12、管理中体现服务。,3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 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 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3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1.2.1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

13、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34,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2011年5月30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35,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2011年5月30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

14、能的原则,立足基本国情,坚持正确方向,推进改革创新。,36,(二)社会管理的内涵,广义的社会管理:指整个社会的管理, 即指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管理。 狭义的社会管理:主要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或者社会生活子系统的管理。,37,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社会管理,38,社 会 管 理,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经济,狭义,广义,39,1、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对

15、公民社会 领域实施规范和协调等管理活动的管理者。 要想确定社会管理的主体到底是谁,仍然需从 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定位出发。,40,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41,2、社会管理的对象或客体,社会管理的客体就是社会管理的对象。 公民社会领域强调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 这意味着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和公民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也同时成为社会管理的客体。,42,政府对公民社会的管理,既包括对公民社会组 织和公民的管理,也包括对公民社会领域、公共社会事务(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社会生活的管理。,43,3、社会管理的手段,社会管理的手

16、段是多样化的: 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社会生活的干 预; 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利用社会团体行为准则和 道德约束对社会生活的自我管理或自治自律; 利用市场机制由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企业自 觉履行社会责任。,44,4、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进行社会性规制和提 供公益性或互益服务, 具体包括规范行为、整 合利益和服务社会。 规范、协调、服务既是一种活动, 又是一种 过程。,45,5、社会管理的目的,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减少社会发展代价,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和福利。,46,1、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 2、优化社会结构,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3、建设民间社会,发展社会组织 4、建设城乡社区,扩大公共空间 5、建设社会规范,法律、诚信、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