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080514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作业——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一、引言战略管理在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而显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其自身也在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并在学术界演绎出了许多学派,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丛林”,而在企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企业的生存、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战略上管理企业以实现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析战略管理的起源及其理论变迁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研究现状2.1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1960年代的“三安范式”中,哈佛商学院的肯尼迪.R.安德鲁斯在其

2、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问题,提出了制定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基本战略管理模式,并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制定战略过程中的SWOT分析框架。1962年,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一书中提出著名论断“组织从属于战略”,并解释了大企业的成长并分析了企业的管理结构如何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改变,管理人员如何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确保战略的实施。为日后战略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1970年代的企业经济环境的最大特征就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人们认识到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以环境不确定为基础的环境适应学派应运而生。伊

3、丹敬之在经营战略的内在逻辑一书中把战略成功的本质归结于战略的适应性,包括环境适应、资源适应和组织适应。此外,还有奎因提出的逻辑改良主义思想,认为战略就是对环境变化的逻辑反应。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亨德森认为:“任何想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过差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他竞争者的独特优势”。也就是说,战略的本质就是维持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于1979年,1987年和1990年分别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竞争力量如何塑造”、“从竞争优势到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又在1980年,1985年和199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了用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五种力量分

4、析模型,在产业分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低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战略。波特认为,企业的核心是获取市场的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二: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这些著作中的观点奠定了波特竞争战略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汉默尔(GaryHamel)、普拉哈拉(C.K.Prahalad)等人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能力观受到理论界的青睐,战略管理思想由波特的产业结构观转向了能力学派(能力观),即从企业外部转向了企业内部。19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基于合作竞争的战略理论。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美国DEC公司总裁简一霍普兰德和

5、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呈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2.2国内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1980年代开始,国内学术界对战略理论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主要体现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的著作和大量涌现的战略管理学家,同时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学习也成为各大院校的管理核心课程。国内战略管理理论的老一辈学者以周三多、苏东水、石世奇为代表,从中外战略管理比较的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理论。19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新一代的战略管理学者,以康荣平、项保华、蓝海林、丙明杰为

6、代表,开始从传播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继而研究中国的战略实践,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战略理论框架。康荣平主要是对中国著名企业的战略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对中国企业的成长、竞争以及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做出了较高层次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定的创新,比如提出“企业战略地图”的概念,“大数法则”、“企业多元化程度与市场发达程度成反比关系”的规律、“多元化成功的杠杆原理”等,同时对“归核化”做出了比较准确的解释与翻译。项保华致力于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其思想主要体现在2001年出版的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了三问题(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三假设(外部环境、使命目标、内部实力)、三

7、出路(特色、取舍、组合)构成战略理论的核心,以整合为导向的战略原理、以自胜为导向的竞争优势、以持续为导向的业务发展、以和合为导向的市场互动、以变革为导向的配套管理、以顾客回头与引荐率为中心的六种市场力量构成战略分析的要素。苗明杰提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条件是:核心能力、长期竞争优势与创新。他认为,对现代企业来说,其基本问题是核心能力的形成、发展、维护与再创。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对战略项目进行取舍,形成独特的战略项目组合,形成不可流动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而核心能力的维持和再创要依赖于企业的创新。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3.1古典战略理论随着

8、人们对战略管理思想的认同与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出现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三个理论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学习学派。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德勒、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滕森等认为,战略规划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企业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良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1962年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正式揭开了现代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在该书中,他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1965年,计划学派的领军人物安

9、索夫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被视为是现代战略管理的研究起点。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即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四个方面,把企业战略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两大类,并第一次为经理们提供了完整的战略规划步骤。总的来看,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为: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规范化过程,应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层层分解以保证战略实施过程的顺利完成。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可以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落实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有:鲍尔和伯格尔曼的突破思维定势观点,茨伯格的自然选择形成战略观点以及维克的总

10、结经验教训形成战略观点。总的来看,上三个理论学派的核心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把企业的本质看作是产品与业务的组合,为战略管理必须通过企业的精心战略规划与设计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规划与实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战略管理主要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负责。这些观点以主张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为核心思想,为以后的战略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古典战略理论。但是,它们过分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主张企业被动地适应产业环境,缺乏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这是其不足之处。3.2竞争战略理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从2

11、0世纪80年代起,成了三大竞争战略理论流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与战略资源学派。行业结构即产业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当属迈克尔波特。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等著作,提出了战略定位的观点,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创新性兼容,促成了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有机统一。他的战略管理思想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影响产业竞争结构的五种力量决定着产业吸引力的大小,在对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基本竞争战略,为了实现这些战略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并进行了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否,日益取决于其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对顾客需求变化

12、的反应能力。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已经不在于对产品与市场的组合定位,而在于建立难以模仿的组织行为与反应能力。在企业竞争形势的呼唤下,管理学家日益重视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核心能力学派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管理思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就已经出现,经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的发展,逐渐成为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中占领导地位的理论流派。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和蒙哥马利等人把对战略资源的强调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技能的总和”,并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特别是一系列

13、独特资源的组合,认为一个企业要获得上佳的经营业绩,就必须具备有竞争力的异质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运用到竞争战略中去。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掌握的独特资源以及在特定竞争环境中对这些资源的配置方式,来源于企业掌握的独特资产与能力的存量与流量,企业的卓越业绩最终取决于对有竞争力的稀缺资源的巧妙配置。四、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发展趋势4.1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 影响企业竞争的变量急剧增加且各变量的变化明显加快,从而导致企业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较低,企业战略的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的优

14、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率的主要途径。企业需要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新的战略以保持自己的生存。4.1.1动态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创建集成与再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能力的能力。 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及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第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第二、能力

15、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动态企业能力理论框架中包含三个关键性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路径,并在三个关键要素基础上来构建他们的动态能力战略框架。4.1.2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思想之中,穆尔把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这种经济联合体的涵盖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一系列微观关系,既有垂直关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市场中介机构,又有水平关系,包括竞争对手、其他产业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关系,也包括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宏观要素。诸如政治环境

16、、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企业是一个组织生命体,是一个生态系统网络中的成员,或者生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活力的存在,与企业生态系统相关,与企业生存环境相关,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模式是植根在企业生态环境之中的。一定的生态环境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和管理模式,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战略的制定与传统战略有很大不同,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更要考虑到具有相互合作关系的企业生态系统,要考虑到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在这个意义上,竞争不再被看作主要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而主要是在企业生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领导和中心地位的竞争。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之间的竞争。4.1.3战略网络战略网络是将企业网络与传统战略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战略管理理论。其定义为在有独特性但又相互联系的营利性组织之间的长期的、有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